|
|
|
|
|
|
|
|
|
|
|
 
首页 > 民生新闻 > 身边好人给你最纯最美的感动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身边好人给你最纯最美的感动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6/19 5:36:4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是什么让我们的心灵深深震撼?是什么让我们的眼眶盈满泪水?那些年,总有一些人,让我们心绪难平;总有一些事,让我们泪眼朦胧;总有一份感情,让我们难以割舍;总有一种力量,激励着我们前行。“好人”,是一个平凡的词,集结的却是不平凡的人与事,彰显的却是不平凡的情与爱,他们所诠释的真、善、美撞击着我们的心灵,送给我们的是一份份最纯粹、最美好的感动。

      勇敢善良——“最美妈妈”李月兰

      她,用瘦弱的身体挡住危险,救下一个两岁的孩子;她,被社会广泛赞扬,却百般推脱记者来访。她叫李月兰,是凤台县的一名普通市民,却因伟大的爱成为感动淮南的“最美妈妈”。

      家住凤台县龙潭社区的李月兰,其人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月亮般清澈,兰花般清幽。当被人问起救人当天的情形,模样干练、笑容朴实的她总是腼腆地摆摆手:“这没什么,换成别人也都会这么做的,谁家的孩子不都是孩子嘛。”记者只能从社区负责人及邻居们口中还原那个让人惊心动魄的下午。

      2011年7月4日下午5时左右,李月兰到龙潭社区办事,忙完准备离开的她还没走到大门口,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就发生了。一辆黑色轿车准备驶出淮城招待所大门时,轮胎不小心压住了大门底部的门闩,致使整个大门上翘,脱离了插销的大门渐渐倾斜,并慢慢倒了下来,而此时,门下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女孩正在玩耍,完全不知道危险瞬间来临。李月兰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她一边大喊“赶快躲开”,一边飞奔过去。年幼的孩子还没有反应过来,李月兰已经快速扑了过去把她搂在怀里,几百斤重的大铁门顷刻间倒下,重重砸在李月兰的身上。小女孩得救了,而李月兰的头部、大腿却被砸中,鲜血顿时涌出,她当即昏死了过去。周围的居民目睹了这一切,立即跑过来,抬起大门,救出孩子和李月兰,并拨打了“120”。

      孩子安然无恙,而李月兰经过全力抢救,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头部却多处受伤缝了数针,髋骨骨裂,医生建议最少要住院一个月,但只在医院待了半个月的李月兰就执意出院了,原因是她说每天几百块钱的费用太贵了。有人说:“这起事故是轿车司机的责任,责任方会为你付医药费和住院费的。”而李月兰却回答:“人家付钱也不能浪费,再说他本来就不是故意的,反正我已经脱离危险,回家养着就行了。”因为骨裂,李月兰不能翻身,只能一直躺在床上,剧烈的疼痛折磨着她,一躺就是一个多月。受伤之后的李月兰不能工作,爱人也不得不停下出租车司机的工作在家里照顾她,孩子还在上初中,眼前的情况无疑使得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然而李月兰从没有一句怨言。

      记者感言:飞身救人时,她勇敢、毫不怯懦,就像寒冬里傲立的红梅,面对记者时,她低调、毫不张扬,就像含蓄温柔的百合。临危不惧、挺身而出、舍己为人、善良勇敢……这些词汇放在李月兰的身上,都无法描绘出那样一个女性的品质与魅力,她就像舒缓的曲调,却能谱写出一曲新时代的正气歌,她就像简单的文章,却诠释出“好人”的真正含义。

     “有话慢慢说”——咱村民的“老娘舅”

     “老娘舅”是舅舅的一种方言说法。在淮南农村,村户之间、家庭之中有了矛盾都习惯找“老娘舅”来调解。八公山区山王镇的三位老人张文直、郑文卿、刘绍典,退休之后,利用自己的年龄及口才优势,组成了一个“老娘舅”调解小组,专门瞄准所谓“清官难断”的家务事,常年奔走在村头巷尾,专解此类“疑难杂症”。

      在山王镇司法所的支持下,“老娘舅”调解队自2010年11月成立起,已在当地10个行政村,成功化解村民各类矛盾纠纷40多起,调处成功率达到100%。在案件调解中,三位老人常常采取拉家常,摆道理、叙乡规、讲法律、明政策、送人情、给脸面、造舆论等多种办法做当事人思想工作;拿捏火候,有时循序渐进,有时当即决断,有时做长久论,不管问题多大,最终总能促使双方握手言和,达成一致意见。群众遇到些烦心事,都愿意找这几个老同志诉说,当地老百姓常说:有事情找“老娘舅”,啥问题都好解决。

     “有话慢慢说”,是“老娘舅”调解组最根本的工作方法。每次遇到调解难事,他们总是耐心听取当事人的诉说,帮助当事人寻找矛盾的症结,和他们共商解决的方案,努力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老娘舅”调解队三位队员的平均年龄超过了70岁,因为被群众信任,三人经常深入十里八村,有时候,为了调解好一起村民矛盾纠纷,三位老人要在乡间的道路上奔走好几回,可辛苦从没有让他们放弃。“老娘舅”调解队说:他们想成为政府和群众沟通思想、密切情感的“连心桥”,成为化解村民矛盾纠纷的润滑剂,为构建和谐乡村发挥自己的余热。

      因为贡献突出,事迹感人,在2012年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老娘舅”调解小组荣登“中国好人榜”,郑文卿、张文直、刘绍典三位老人高票当选为“中国助人为乐好人”。

      记者感言:郑文卿、张文直、刘绍典三位老人,退休之后,找到了新的热土,利用年龄口才优势,不辞辛劳地解决了一桩又一桩“清官难断”的家务事,为创建和谐乡村贡献了宝贵的力量。“有话慢慢说”是“老娘舅”做村民调解工作时采用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这五个字,其实也是当前我们这个社会最为需要的。遇到了矛盾纠纷,当事双方如能不暴跳如雷、臆断推测,而是平心静气地“有话慢慢说”,共同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或许那些不愉快、不幸的事件就不会发生。

      爱洒皮山县——援疆教师钮维

      钮维,谢家集区第四小学的优秀语文教师。2010年8月,钮维作为安徽省首批援疆支教教师之一,前往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支教。在接到组织推荐去新疆支教通知前,他刚做完鼻子手术,医生嘱咐注意保护,特别是不能吸入脏物。听说要去风沙漫天的边疆,家里人都不同意,可执意援疆的钮维坚持自己的想法,并说服了父母和亲人,踏上了奔赴新疆的路程。

      到达新疆皮山县不久,钮维就被这里的狂风和飞沙折磨得嗓子沙哑、嘴唇干裂、皮肤瘙痒、鼻子流血。钮维说:每当他身体不舒服心里想家的时候,他就看看教室里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很快自己就有了力量,马上就会充满工作的热情。

      2011年春节期间,钮维的父母双双因病住院,为了不影响钮维的支教工作,两位老人一直瞒着钮维直到他放假回到淮南。钮维说:回到淮南后,他看到父母躺在病床上,眼泪再也藏不住了。按照援疆支教相关政策的安排,钮维本可在支教一年后返回淮南。但是,回想起皮山县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以及孩子们哭着挽留他的情景,在父母身体稍微好转后,钮维又毅然返回了新疆,把援疆支教工作延长了一年。

      在援疆支教工作的两年里,钮维抱着不辜负边疆人民的厚望,不给家乡人民丢脸的态度,苦苦找寻适应当地学生现状的教学良策,因为教学能力突出,钮维被任命为支教学校皮山县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教务主任。当上教务主任后,钮维借助观摩课、多媒体教学等形式,把自己掌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分享给当地教师,大大促进了该校的教学发展。在钮维的指导下,当地教师李琪执教的语文课《窗前的气球》成为了和田地区小学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最佳一节课。2012年,钮维负责的新疆自治区皮山县教育史上的第一个省级课题《如何培养低年级双语班学生的朗读能力》顺利结题。怀揣着对新疆、对民族同胞的热爱及对教育事业的热情,钮维在支教期间,创作的《援疆之歌》,已被相关部门收录为援疆工作专用歌曲。

      记者感言:钮维怀着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极大热忱,克服了身体的不适、家庭的困难,在支教的讲台上一站就是两年。两年来,他通过在教学上的刻苦钻研,给支教学校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从气候温润的淮南到风高沙多的皮山,钮维经历了一次人生的升华,在困难中,展露了他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美好品质。在皮山县,那些钮维曾教过的学生,每每回忆起钮老师,内心都应该是火热的,一位汉族老师,通过言传身教,给予他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民族团结、民族友爱的种子。

(记者 付莉荣 苏国义)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