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庵区扭住影响群众生活的难题,坚持立行立改,向村和社区延伸保洁空间,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整改着力点:环境整治重心下移
6月6日清晨,一辆压缩式垃圾运输车徐徐开到安成镇林王村,随后又赶到相邻的各个村统一收运垃圾。田家庵区委扭住影响群众生活的难题,将环境整治重心下移成为整改的着力点,向村和社区延伸环境卫生保洁空间,作为落实教育实践活动整改任务的切实举措,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记者了解到,通过前期“三线四边”集中整治,总体环境面貌趋于见好,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小街小巷道路清扫保洁不均衡,乡村垃圾清运不及时问题时有发生,不少地方垃圾落地造成二次污染。
瞄准“顽症”,果断“亮剑”。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针对群众反映环境卫生的突出问题,田家庵区将其作为整改工作的重要突破口,面向群众郑重作出了一个全区性重大承诺:实施村和社区环卫体制改革。
聚焦环卫体制改革如何改?田家庵区结合中心区的区情,调整和完善了现行环卫管理机制:“重心下移,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划块管理”。区环卫处的处长王军告诉记者:“关键在于区委、区政府重视,将环卫体制改革当成民生工程来抓。”
坚持立行立改,举措掷地有声。这个区从5月中旬起,把各个村纳入到统一收运垃圾范围。如今,每天一趟的垃圾压缩车奔向辖区各村的垃圾集中点,村头的积存垃圾已被清运一空。区环卫部门每天派人对农村收运垃圾情况进行督查。经过走访和调研,区有关部门决定每个村(居)至少配备2名或2名以上保洁人员,并打算将一个村每年环卫运行费用提高到5万元左右,其中政府的补贴达到两三万元,以此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转变的进程。
权责更明确了,管理更清晰了,力度更加强了。田家庵区着眼于构建一种长效机制,促进创建工作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5月底,整个环卫体制改革的人、权、财交接基本结束,呈现了新的气象。
环境整治重心下移,催生了一个新变化:由主次干道向小街小巷延伸,各街道和镇的小街小巷清扫保洁转由区环卫处统一管理,原有的保洁人员由环卫处择优聘用,不足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聘。
“益民巷”,位于淮河大道东侧。记者探访时听说这是此次交接的其中一条小巷,正在磨合期。据交接时的数字披露,主要小街小巷共355条,垃圾点108处,保洁人员100多人。目前,区环卫处已将这些街巷的清扫保洁任务分解到8个清扫队,逐一完成对接。
城乡垃圾收运,关键在于疏通关键节点,完善链式收运流程。“垃圾直运”,是一种正在探索的新模式。桶装垃圾直运覆盖面越来越广,已实现日运输垃圾量36吨。70余台电瓶收集车实行公交式收运,压缩式垃圾运输车实行定点、上门、巡回收集相结合的清运。近日,20台以桶换桶车辆已购置到位。区环卫处准备清除居民区内的垃圾房,扩大“直运直收”范围,避免垃圾直接落地,着力提升保洁质量。
身居中心区,这个区环卫处清扫主次干道500万平方米,日均收集垃圾400余吨,环卫机械化率达80%,居全省一流水平。但这次环卫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更大、任务更艰巨。
生态文明,点点滴滴,老百姓最关心的是居住的环境。区政府已排出多达359个生活小区的大名单,交办责任。6月初,区文明办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文明小区”评选活动,制定了评选标准,力促全民参与创城的浓郁氛围。
(记者 胡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