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次例会,由派出所组织召开,11个村的治保主任参加,分析治安状况,化解矛盾纠纷,宣传防范知识。在潘集区,架河派出所在全市公安系统独创的治保主任例会制度已经坚持了2年多,带来的效果是发案率持续下降,人民满意度不断提升。而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这一例会制度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两抢一盗侵财类案件持续下降,本月无刑事案件,各村在治安防范工作上做的很好;因打架斗殴行政拘留2人,调解3起;夏收已经开始,配合政府做好秸秆禁烧……”这是架河派出所5月份接报警情况及治安防范通稿。
在治保主任例会上,这份通稿发到了11位治保主任手中,像往常一样,派出所将治安情况分析进行通报,每位治保主任把接到群众投诉和有无矛盾纠纷进行说明,派出所民警和治保主任一起分析矛盾纠纷的苗头和原因,并有针对性的对我市近期发案率较高的案件进行宣传,增加群众防范意识。
2012年,架河派出所根据辖区内治安状况和人民群众对安全的需求情况进行摸底分析后,在全市公安系统独创了治保主任例会制度,最大限度的化解矛盾纠纷,从2012年的43起刑事案件,到2013年的18起刑事案件,到今年前五月的7起,发案率持续下降的背后,是公安民警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更多了,群众的安全感提升了,警民关系更融洽了。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治保主任例会制度又增加了新的内涵:扑下身子接地气,主动为群众办实事。
“俺娘今年99岁了,还能不能办户口?”在深入群众走访中,70多岁老汉王怀昌随口的一句话却引起了民警的关注。民警随后来到老人家中唠起了家常:王老汉的母亲出生于1915年,如今已是儿孙满堂。由于长年不外出,也就一直没办户口,听说政府对老年人有补助,才想起来打听。
群众的需要就是公安机关的职责。民警与老人见面后,多方搜集资料,走访周边群众,核实老人的生活情况和家庭情况,主动帮着老人办理相关手续。一个星期后,当紫红色的户口本送到了老人手中时,一家人的感激溢于言表。
老村庄和街面治安防范,关注夏季食品安全,恶劣天气安全警示,防止中小学生溺水……在潘集区架河镇,治保主任例会制度的职能已不只是减少案件发生,化解矛盾纠纷,他们的精力同样也投放在群众的所需所想,所念所盼。
采访手记:检验基层公安工作,不能只看破案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降低发案率,才能增加群众的安全感,真情为民办实事,才能提升群众的满意度。治保主任例会制度的创新之举,彰显的是公安民警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也唯有把群众的期盼放在心里,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记者 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