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账:农户“零负担”,节约农时快收快种
经济账:农机手干得起,每亩地至少挣10元作业费
环境账:全乡无烧秆现象,不再是“灰迷蒙、烟迷漫、人迷眼”
孔店乡:秸秆禁烧创新路 三笔账算出信心来
6月7日,大通区孔店乡刘庄村秸秆集中堆放点旁,一辆辆满载秸秆的拖拉机在路边排成长队,准备启程前往电厂。“以前我们收了麦子,麦秸要用的就带回家,不用的就一把火烧了,费事还费时。”村民陈怀树指着前面400多亩的大片麦田地,给我们算起了时间账,“现在可得劲了!这么大块地的麦秸,两天就打捆好了。旋耕机再在地里过一遍,就能点豆子。一点也不耽误农时!”
夏收之后,秸秆如何快速收集,收了之后到哪里去,是秸秆禁烧要破解的难题。“我们乡通过考察购买了20台性能较好的打捆机,用打捆机打捆秸秆销售给电厂,探索一种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孔店乡乡长何伟介绍。
在孔店乡吴大郢村,记者看到一块收割完的麦田里,一台拖拉机头牵引的打捆机忙得团团转,身后不断“吐”出一捆捆麦秸秆。 “这个机器性能好,作业效率快,平均每小时能打捆15亩麦秸,每天工作10小时,能打捆150亩。”
农机手告诉我们,拖拉机是他自己的,打捆机是乡里集中组织购买的,他们包片负责秸秆离田。“虽然有人工、机械、油料费等投入,但是每亩地包片能有30元收入,算算收支经济账,我们每亩地至少能挣10元的作业费,收入还是可观的。”
孔店乡购买的这种打捆机属于国家补贴机械,一台实际价格73000元,如何收回购买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乡里专门也算了一笔经济账。每亩地政府发放秸秆禁烧补贴30元,经测算每亩地秸秆离田运行费用大约需要30元左右,孔店乡就以30元每亩秸秆离田的价钱包片承包给了农机大户,这样秸秆销售收入就可以补贴打捆机购买成本。“按照每季10天计算,每天打捆150亩,一亩地可销售麦秸秆0.15吨,每季可销售麦秸秆225吨。目前电厂直接到村集中堆放点拉运麦秸秆,每吨价格在120元左右,一季可获得收入27000元。”该乡经济发展办主任郑浩介绍,秋收时豆秸秆、稻秸秆等产量更高,用途更多,销售收入也会提升,预计两到三季就可收回打捆机购买成本。
采取新模式,不给农民增加任何负担,还节省了农时,打捆机购买成本能及时收回,农机大户增加了经济收益,在算好时间账、经济账的同时,政府还算起了环境账。
“以前秸秆禁烧,以堵为主,严防死守,仍然屡禁不止,每到丰收季节,到处都是秸秆灰,环境污染严重!”何伟感叹说,今年采用新模式,让普通农民、农机大户都看到秸秆综合利用的好处,大家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自愿不烧秸秆了。“目前全乡没有发现一起秸秆焚烧现象,环境更好了!”
账算清楚了,乡里对秸秆禁烧也更有信心了。“下一步我们打算成立农机合作社,把全乡的打捆机、收割机、旋耕机等设备集中到一起,为农民提供收割、秸秆离田等一条龙服务,既解决农民就业,又促进农民增收。”何伟充满信心地表示,乡里再通过向区、市建议,招商引进一些以秸秆为原料的新能源企业,就近解决秸秆出路问题,就能建立一条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形成秸秆禁烧良性循环发展体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共丰收。
(记者 张 静 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