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秸秆还田好 农民笑声朗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秸秆还田好 农民笑声朗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6/3 6:27:4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前往凤台经开区粮食种植示范片——灯草窝,要坐轮渡过淮河。

  5月29日午后,太阳晒得人脸直发烫。记者赶到附近渡口时,发现有一群身穿迷彩服、头戴草帽的工作人员,正在指挥群众和车辆有序过河,遇到收割机时,仔细查看车主有没有“准入卡”。

  “秸秆禁烧,我们从源头抓起。凡进入本区作业的收割机,必须配备秸秆粉碎装置,否则不予发放准入卡。”开发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陈克林告诉记者。

  渡过淮河,映入眼帘的全是金黄色的小麦。行车不远,便听到隆隆的机械轰鸣——这里的小麦全面开镰了。

  在群众张云连家的地头,记者看到,一台联合收割机正在田间飞驰,一排排麦穗飞快地被“铁牛”吞进肚里,秸秆随即被切割成碎末从机尾均匀地散落在田里。

  “今年风调雨顺,估计小麦亩产在400公斤以上。”张云连捻了捻麦穗,欣喜地说。不大一会儿,偌大的一片麦田便收割完毕。张云连急忙开着电动三轮车,前去装粮食。

  相邻的李传侠家的麦子已收割完毕。她正忙着把秸秆碎末散开,等待旋耕机的到来。“土地翻耕过来后,打算种植花生。”李传侠说,往年让家人头疼的就是秸秆处理问题,不想烧,可又没有别的好办法。今年不担心了,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土地翻耕政府埋单,彻底解决了我们的一块“心病”。

  秸秆还田,控制秸秆合理高度是关键。“我们严格执行机收留茬10厘米以下标准,并派干部下地监督。明文规定,机手不限茬,农民可以拒付款。”陈克林说。

  说话间,一台旋耕机驶入李传侠家的麦田。只见麦茬,很快便被埋入地下。“旋耕过的土壤的确松软。”李传侠抓起一把土壤好好感受了一番。同时,她也说出了自己的担心,怕天气太热,若没有及时雨,影响花生生长。

  “既要把金色的丰收抢回家,也要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做到绿色抢收。”陈克林介绍,开发区坚持把财政补贴用在刀刃上,对符合标准的收割机每亩补贴10元,对旋耕机每亩补贴30元,旋耕费用政府埋单,减轻农民负担。

  俗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为强化责任落实,开发区以村民组为单元、社区为单位实行网格化管理,社区干部包组、组包户,实现监管全覆盖、无缝隙。强化督查,坚持每天一上报,每三天通报一次督查结果;建立奖惩机制和责任倒查机制,“谁烧罚谁、烧谁罚谁”。

  疏堵结合、标本兼治,让秸秆禁烧从一件困扰群众的“难事”变成了惠民的好事。“雾霾那么严重,大家都深受其害,坚决不烧了。”“过去不烧没法种,现在不烧种得更好了。”“政府服务到田头、进家门,俺们老百姓真心感谢!”风吹麦浪,传来农民阵阵笑声。

(记者 朱庆磊 通讯员 孙蓓蓓 王晖)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