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合源大棚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访见闻
一栋栋白色的蔬菜大棚“镶嵌”在金黄色的麦田里,整齐划一,颇为壮观。
近日,记者来到孙庙乡王集村采访,在家合源大棚蔬菜种植基地,记者看到30余名农民兄弟正围在一个50平方米左右的洗菜池边,紧张有序地洗着苋菜,七八名农民将洗好的苋菜整理装筐、装上货车。而在远处,还有三三两两的农民兄弟正抬着摘好的蔬菜走过来。
“我们基地现在有50个蔬菜大棚,主打苋菜和空心菜,马上还要按200亩的标准再建一批大棚,乡里已帮助我们把土地流转过来了,建大棚的原材料也已经运来了。”一边带着记者参观,家合源大棚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金贵一边向记者介绍说:“我们基地目前每天生产苋菜3吨,空心菜1吨。这些蔬菜直接供应到合肥永辉超市,明天早上,这些新鲜蔬菜就能上市民的餐桌了!”
“年龄大了,不能出去打工了,现在我在基地负责浇水、码菜,活儿不重,一天能挣一百来块,在家门口也能挣到钱,好的很呐!”62岁的农民王怀华高兴地告诉记者说:“俺家有5亩地,流转给合作社4亩,剩下1亩自己种水稻吃。流转土地的钱,加上给蔬菜基地打工挣的钱,俺的收入较往年种地增加了有两倍。”
“要不是金贵来家建蔬菜大棚,俺们挣不到一分钱!七十多岁的人了,往哪儿去呀?出门都认不得路!”72岁的尹良云也有着同样的喜悦,“俺在蔬菜基地负责净菜,每天有60块的收入,真没想到洗洗菜也能挣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家合源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工作的农民绝大部分是农村的留守妇女、老人,其中还有4名残疾人。
“他们大部分不识字,也出不了大力,在农村找个工作不容易。”王金贵对记者说。“在我们蔬菜基地工作的,不仅有我们王集村的,还有李嘴、刘郢、老岗、堆坊等附近村子的,甚至周边乡镇也有农民找到我们,要求来这工作。”
“以前这个村里的老百姓是‘吃完饭,没事干,麻将场里转一转’。现在是吃完饭,忙挣钱,村里基本看不到闲人了,村民也逐渐富起来了。”说起王集村的变化,曾经在王集村包村的孙庙乡政府工作人员王金友很是感慨:“这个蔬菜种植基地带动了一批群众就业,群众很拥护。乡里也积极支持基地发展,准备从紧张的财政里安排一部分资金,给基地修一条内外循环连接路,再积极争取项目,把基地现有的排灌沟渠硬化一下,并新修一条一千米左右的排灌渠道,助推基地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群众共同致富。”
“我有个想法,就是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不出去打工,在家门口把钱挣!让他们早日富起来。”采访中,王金贵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心声。
(通讯员 王震东 记者 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