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5日,那是一个冬天。一艘凤阳渔船从高塘湖对岸驶来,在行经淮南水域时,风高浪大,船沉了!6名船员落入冰凉刺骨的水中!接到求救信号,家住高塘湖边的渔民王宗义立即开动自己的机动船,赶到沉船事故水域,冒着危险将6人全部救起。
做好事,当好人,已在淮南蔚然成风。援疆支教教师钮维,25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的陈惠娟,在社区里义务调解纠纷的退休老人刘绍典……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样一个个平凡人的身上大放光彩,一次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的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鸣。
身边好人感动中国
淮河大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在深厚的历史文化熏陶下,那些优异的道德品质深蕴于普通百姓的心底,并汇聚成无私大爱,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赞歌。
自中央文明办开展“我评议、我推荐身边好人”的活动后,淮南好人的名字就经常出现在“中国好人榜”上。
马友军是凤台县一位企业家。尚塘乡黄圩村的李玉巧是一名弃婴,他和继父靠捡破烂维持生计。2008年,李玉巧以优异成绩考取安徽建筑设计学院,因家中贫困无法按时入学,李玉巧一筹莫展,暗自落泪。马友军得知情况后,主动与李玉巧结对进行资助,确保其顺利入学;钱庙乡的李聪聪一岁时尾骨上长了鸡蛋般大小的瘤子直至3岁时病情恶化、无法正常行走,双脚开始腐烂流血。其父母四处求医,花光所有积蓄,治疗效果仍不明显。2011年马友军得知李聪聪的病情后,主动前去探望,送去8万余元爱心善款,帮助其治疗。
张玉奎,一位76岁高龄的退休高级教师,没有安享退休以后的闲适生活,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禁毒宣传志愿服务中。他在公安部门的协助下走进成功戒毒人员的家中,了解他们从吸毒到戒毒的过程。利用这些素材,他自己制作编写了禁毒宣传材料,免费向社区居民发放。为了将禁毒宣传带进学校,他在学校开设禁毒教育课程,同时还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真撰稿、编辑,反复修改宣传材料,与编委会合作编纂出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远离毒品——青少年禁毒教育读本》,该书被评为“十个一”工程奖和国家图书二等奖。
每一位好人,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一位好人,都有一种道德的精神在闪光。在美丽的淮河之畔,好人们的经历和精神,感动着淮南人民,而道德的巨大力量也在感动中得以传承。
榜样力量广为传播
多年来,我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涌现出了众多闪烁着榜样力量的模范人物。在“安徽好人”中,有淮南市红十字会残疾志愿者陈勇,有捐髓救母、爱心感动乡村的16岁男孩付豪……
层出不穷的“淮南好人”们,还来源于各级党委、政府开展的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广大群众推荐、挖掘出众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方面的道德典型,并在全市掀起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热潮,营造出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比如,2014年3月,潘集区夹沟镇开展的“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活动,评选出30位众望所归的先进模范农民;再如,田家庵区泉山街道安化社区将街道评选出的“身边好人”事迹张贴在橱窗里,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凡人善举,传播正能量。
今天,身边好人之所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本”,不仅因为他们比普通人内心多了一份坚守,行动上多了一份坚持,更因为这份正能量,彰显了淮南社会的道德高度,唤起了社会的道德自信,激发了广大群众的道德自觉。
光亮的穿透,在于传承。感动的力量,在于行动。当人人争当好人,把真善美投射到现实生活,这份感动就能铸就城市正能量,就能为美丽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记者 廖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