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生态补偿协议解了“上游不管下游苦”
山王镇探索山王大沟共治共享新模式
去年5月份,督查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督查组在山王大沟上游一段看到有不少漂浮垃圾,该村干部不经意说了一句“下场暴雨就冲下去了”,引发了一场口角之争,下游的村干部当场表示不满。八公山区山王镇副镇长葛强说。
5月10日,随着四村共同保护山王大沟生态补偿协议的签署,往日那种“上游水污染,下游区域只能默默承受”的局面被打破。根据协议,上游一旦排放垃圾污染了大沟水,要为这污染给下游埋单。
据悉,山王大沟发源于闪家冲乐涧套千年古泉,流经闪冲、南塘、山王、李嘴四村入淮河,全长6.5公里,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
“山王大沟虽然不大,却是沿岸村民重要的生活、灌溉用水。”山王镇党委书记王靖告诉记者,大沟源头为山泉水,上游水质清澈,因有乱丢垃圾、排污等不良行为,越到下游,水质越差。“为加强大沟水污染防治,保护流域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在镇党委、政府的牵头下,不久前,四村负责人坐到了一起,进行了充分的协商,达成了一份生态补偿协议”。
记者看到,协议共有五条,其核心就是以“谁产生谁付费,多排放多付费、少排放少付费”、“谁受益、谁补偿”为原则,建立价格激励机制,引导各村进行垃圾减量排放,上下游共担环保责任。协议还同时约定了监测和补偿的方式,以南塘水闸、山王新路桥、李嘴闸口三处为分界点,各处上游为该村管辖水域。在三处分界点分别设置监测、收集点,拦截上游漂浮垃圾,计量重量。一旦产生垃圾,下游村负责垃圾清理、转运,收取上游村处理费100元/吨,同时,上游村给予下游村生态补偿资金100元/吨,每月按量结算。
协议的签署,在村引发了极大的反响。5月15日,记者来到山王镇采访了解到,四个村均打响了山王大沟生态“保卫战”,广泛宣传动员之下,村民纷纷加入了保护大沟生态环境的大军。“以前,有了垃圾随手就扔,现在好许多,都往垃圾筒里丢”,闪冲村民闪平章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摆放了不少垃圾筒,生活垃圾都往垃圾筒里丢,定期有人来收,垃圾不再像以往那样随处丢,不会一下雨就冲到了沟里。
生态补偿,自然要解决资金来源。据了解,根据协议,生态补偿资金来源为农村清洁工程经费,在镇里的统筹下,专门用于水域环境综合整治。“在四个村签署山王大沟生态保护协议的基础上,下一步,我们将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及三线四边整治,以山王大沟闪家桥治理为示范点,进一步加强对大沟进行清淤、边坡整理成型、绿化等综合治理,使山王大沟成为群众满意的生态沟、幸福沟。”王靖表示。
市美好办负责人表示,以一条山王大沟为纽带,四村签署生态补偿协议,携手保护大沟生态环境,建立共治、共管、共享机制,为全市首例,也是加强区域一体化环境保护、共建美好乡村的有益探索。
短评:四村共同签署保护山王大沟生态补偿协议,事情虽不大,协议也不尽完善,但它的现实意义不小。它凸显了共治思维,彰显了共享理念。且因其流域面积小,共治共享的目标更易达成、效果也更易显现,也为其他类似地区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加强三线四边整治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记者 李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