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田间喷药 高科技助力生产
凤台首次应用无人机施药防虫害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农业病虫害防治是农民背着喷雾器下田打药。而在凤台县农旺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这里的社员今年用上了无人机下田喷药,劳动强度降低了,农药使用安全了,防治效果提高了。
5月间,凤台县农旺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携带无人机驱车来到凤凰镇广袤的麦田。从封闭的车厢中抬下无人机,操作员开始为无人机装配螺旋桨。记者看到,无人直升机并不大,长度仅超过一个普通人的身高,也就2米左右。旋翼下方的机身两侧挂着塑料桶,这就是装农药的容器,满载量是10公斤。直升机下方是固定的铝合金支架,整个无人机的重量全由这个支架支撑。
既然是无人机,当然就有遥控无人机的操作员。在空地处,只见操作员打开遥控器开关,无人直升机开始点火启动,发出“突突”的轰鸣声,点火后,操作员继续对无人机进行遥控调试,确认机械状况良好后,操作员开始加大油门,随着“突突”的轰鸣声越来越大,旋翼越转越快,无人直升机离开地面稳稳起飞。飞临麦田上方,无人机喷出水雾,这就是农药的喷洒过程,操作规范要求离农作物高度低,利用旋翼向下气流增加雾流对农作物的穿透性,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操作员介绍,无人机的动力是燃油,一亩地的燃油消耗费用也只有5毛钱。
麦田低空的无人直升机升降折返轻盈灵巧。凤台县农旺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学友介绍,今年合作社订购了6架这样的无人机,专业名称为3WQF80-10型智能悬浮植保机,目前交付了4架,培训了5名操作手。无人机在桂集镇、刘集乡开展小麦赤霉病和蚜虫防治示范3000亩,从目前调查看效果良好。
胡学友告诉记者,这样的无人机价格十七八万元,是高科技产品,机手需要2个月的培训才能下田操作。与农民使用手动喷雾器喷施农药相比,效率大为提高。传统喷施1亩地需要40分钟,而无人机喷施农药1亩地仅需1分来钟,优势太大了。无人机满载农药量是10公斤,可以防治15到20亩地,农药用完返航,每喷施一次用时20分钟到半个小时,每天可防治300-500亩。
无人机喷施农药现场,一位路过村民看了啧啧称奇,记者问他感觉如何,村民回答说:“这肯定方便了,人不要下田去,只要拿着遥控器控制就行了,比原来方便,人也少累。要是人下田喷药,麦地里可不好走呀,不仅祸麦,可能还会中毒。”胡学友解释道,平时农民打药,田里庄稼稠密,特别在麦子、稻子扬花时,人还不能下田去,影响庄稼授粉,还会踩倒一些庄稼。特别在天热出汗多时,农药洒到身上还容易中毒,过去常有打药中毒的事情。
胡学友介绍,无人机喷施农药是超低容量喷雾,用水量可以减少90%,用药量可节约到30%-50%,它的农药的利用率高。由于农药雾化程度好,农作物对农药的吸收率非常高,因此省水、省药,防控效果也好得多,还降低使用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凤台县植保站站长蔡广成介绍,传统的农业病虫害防治需要大量劳力,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和土地的流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村务农人员将越来越少,农作物病虫防治难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病虫防治迫切需要高效植保机械,而植保无人机的应用领域广泛,小麦、水稻、包括玉米、大豆、高粱这些高杆作物也都可使用,无人直升机施药防控将是农业植保发展的方向。
图一:胡学友和无人机在一起,机身上醒目的塑料桶就是装农药的容器。
图二:操作无人机的遥控器
图三:无人直升机在田中喷施农药
(记者 张雪峰 左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