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送戏送到家门口 送到群众心里头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送戏送到家门口 送到群众心里头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5/7 7:06:0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谢家集区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从群众最期盼的精神文化生活入手,通过政府买服务方式,邀请推剧团下乡进村演出,群众大呼过瘾,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送戏送到家门口 送到群众心里头

      近日,记者来到谢家集区李郢孜镇范圩村室外活动广场,看到戏台上正上演着经典推剧《秦英征西》,台下近600名观众在聚精会神地观看,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和掌声。记者观察到,现场观众以中老年人居多,有的还抱着孙儿来看,观众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好多年没见演过推剧了,这次在家门口看推剧,很高兴!”李一矿退休职工隗树昌说。

      此次在范圩村的演出,吸引了方圆近十里地的群众前来观看。“我是步行来的!从俺村到范圩八里路,全当锻炼身体了,我们两口子都来了。现在党的政策就是好,送戏到村里,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家住李郢孜镇北梨园村群众姚登福已经68岁了,两天前到镇里办事,路过范圩村看见戏台子已经搭好了,打听清楚后,特地和老伴一起来看演出。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这次不仅是看了一场戏剧,更是一次温馨的怀旧。现场观众时而聚精会神地看着演出,时而三三两两地讨论着剧情,一起回忆着很多年前观看推剧的美好时光。

     “这演的是大唐李世民时候的事。看吧,下一部程咬金就要出来了!他们一唱俺就懂了。小时候听过大鼓书,以前这些剧都看过,现在再看还是记忆犹新。”隗店村80岁的老大爷徐友杰神采奕奕,边跟记者讲解剧情边愉快地聊着。

     “就是演出时间太短了,只有两个多小时,要是再长点就好了。”演出结束后,徐友杰意犹未尽。“晚上的《双进京》,我还会准时来看。”

      “上个月区宣传部等部门来走访意见,我们向他们反映了镇、村中老年群众对于之前常规的文艺演出‘看不懂’,他们有听老戏的诉求。没想到这个月区里就组织推剧团来镇里演出了。”李郢孜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对记者讲。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次的送戏下乡活动,是谢家集区文化宣传部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群众的喜爱,分别采购推剧团、庐剧团送戏下乡进村,将实现全区89个行政村全覆盖,平均每个村至少一场戏剧。

      “每场演出都吸引了附近众多的戏剧爱好者前来观看,观众普遍要求多演几场。”谢家集文化馆余长城介绍说,在孤堆回族乡杨镇村,演出结束后,群众围上来不让拆戏台,要求多演几场。经过研究后,在杨镇村加演了一场推剧。

      据悉,截至目前,该区已送戏下乡30余次。此外,2月份以来,全区各教育实践活动单位组织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80余场,送电影进村进社区15场,送文体用品3次,惠及群众五万余人。

      谢家集区文体局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群众的需求就是工作的方向。下一步,区文体部门将继续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推出更多文体惠民活动,充分发挥农村文化惠民工程的功效,进一步丰富、点亮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通讯员 王震东 记者 李东华)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