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集中整治违法用地工作纪略
为坚守“严守耕地红线”的底线,扭转全市“旧疮未根治,又添新伤疤”的违法用地形势,我市打响了一场违法用地专项整治攻坚战。早在今年1月,违法用地专项整治工作已经展开,市委、市政府专项部署抓推进,倒排时限赶进度,抓重点、攻难点,坚决把违法用地宗数和面积降下来。截至4月底,全市依法拆除违法用地451宗,用地面积883.78亩,其中耕地面积720.01亩,违法用地不良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土地管理秩序实现较大转变。
年初,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领导小组,以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为契机,提前介入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先后召开五次工作调度推进会,进行了两次警示约谈,在全市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责任,建立了工作机制,形成了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为整改工作营造了浓厚氛围。据统计,专项工作启动以来,由市政府督查室会同市国土资源局建立违法用地整改情况“一日一报”制度和督察机制,先后对全市违法用地整改情况进行通报33次,利用周末深入一线开展督察9次。
鉴于全市2013年度违法用地宗数较多,违法面积较大,2014年违法用地仍在发生的不良势头,市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专项工作调度时,明确提出“坚决堵,重在疏,堵疏结合”的工作方案。“坚决堵”: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占用耕地的,限时坚决拆除并复垦到位;对重大典型案件依法予以严肃查处并进行曝光;对2014年新发案件“零容忍”,违法用地露头就打。2013年度以来,由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支队立案查处的违法用地达521宗,移交法院158宗,移交公安部门15宗,提出党纪政纪处分建议40宗。“重在疏”:针对用地需求矛盾大、农村土地管理困难多、保障区域经济发展用地任务重等问题,市国土资源局会同有关部门强化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严格履行规划论证和审批程序,同时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存量土地挖潜盘活等政策,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确保了土地利用高效、集约和节约。对民生类、基础类的项目,坚持一事一议,一事一操作;对农民建房刚性需求,组织相关部门积极研究制定宅基地审批办法,定期组织集中审批。
堵疏结合,不仅及时遏制住了全市违法用地的不良态势,还有效的化解了用地矛盾。
用地规范、有序关键在于建立完善规范用地的长效机制。
在为期三个月的违法用地攻坚战役及后续行动中,宣传教育、部门联动、奖惩并举等系列致力于规范用地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以“早发现、早介入、早制止”为特点的动态巡查工作机制得到固化和加强。市国土资源局在各区成立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乡镇成立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中队,各村聘用了国土信息员,形成了市执法监察支队、区监察大队、乡监察中队、村国土信息员四级网络,建立了“村报告、乡主体、区控制、市督办”的执法体系。同时启动国土监察问责机制,制定《淮南市违反土地管理规定约谈问责暂行办法》,对违法案件多发、案件查处不力等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严肃追究主要责任人及相关领导的责任。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我市面对违法用地的严峻形势,直面问题,敢于担当,采取了改革和完善执法体制、改进巡查机制、限期整改、强化拆除、实行问责等一系列措施,国土资源执法工作为之一新,我市违法用地的形势有了根本性的好转。
(记者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