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西峰
淮河自桐柏山一路东流,刚入淮南境内,便情不自禁地缠绵陶醉在舜耕山的怀抱里。几经蜿蜒,淮河两岸留下沃土大片、粮仓处处,村庄集镇、古迹名胜、渡口码头,应运星落,淮南市田家庵便有幸其中。
田家庵,依青山临淮水,因庵而名。其应时生华,蜚声远近,颇富沧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田家庵成为淮南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名符其实的淮南市的城之皇冠。
田家庵作为地标性称呼由来已久,也曾别名“下窑”。解放后田家庵成为淮南市市辖行政区名,文革时期也曾更名为“向阳”,最终仍是名定田家庵,足见其根植民众之壤的深度和秉赋时光霜月的经久。现今的田家庵与当年的田家庵已不可同日而语,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己天壤之别,但当年之庵毕竟与现今田家庵城区有着割不断的渊源。当初之庵已无迹可寻,其成时貌态也无据可考,但流传在民间的一些说法,自然就成为认知田家庵由来的钥匙。据传,很久以前,有一田姓人家,在现田家庵渡口附近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庵棚,为过往行人提供茶水等方便,由于庵主人热情好客,广结善缘,名声自然传呼开去。此说,既符合现田家庵的区位特点,又相吻沿淮称呼物名、地名的习惯,如姚家湾、应台孜、方家楼等。另外,沿淮也常常把遮风档雨的草木结构的简易棚子称之为“庵孜”,如看护瓜田的“瓜庵孜”,居家用的“小庵孜”,现今仍有不少人称田家庵为“田家庵孜”。再者,客观历史地看,可能还有三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促使了田家庵所在地的发展和田家庵名声的传扬。历史上淮河北岸曾一度蜚声江淮的高皇寺香火、田家庵东南方向的寿州窑窑火和清末大通煤矿的开采,皆程度不同地促使了田家庵渡口的繁华和区位交通枢纽功能的提升。田家庵由一个具体物象名称衍化为地标性称呼,进而成为现今淮南市的重要城区的行政区域性概念,是诸因素融合的历史必然。
解放前的田家庵,城区形态已具。该区域不但有了城区相应的产业,还有了其他地方少见的发电厂。新中国成立以后,田家庵生机勃发、各业兴旺,居民增多,楼房日新。一时间,来到淮南市不到田家庵等于没到淮南市来,成为当时田家庵繁华和重要的真实写照。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了,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数学家华罗庚等知名人士来了,上海天一袜厂等工业项目内迁来了……
在煤炭电力产业的基础上,化工、造纸、纺织、橡胶、制药、卷烟、酿酒、食品、机械制造等工业,雨后春笋般地在田家庵这块热土上生根开花。一时间,淮南成为门类齐全的工业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田家庵仿若一个饱含生机的河蚌,孕育出一粒粒璀璨的珍珠,升华出令人鼓舞的美好和神奇。
今日的田家庵,随着淮南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已成为老城区。漫步于老城区,仿佛走进了过往岁月的视频。视频中少了繁华和喧闹,多了安然和祥和;少了新颖和时尚,多了质朴和回味。当年的红枫电影院、淮南剧院、淮南旅社等地标性建筑已不复存在。淮河商场、淮滨商场、春华酒楼、淮上酒家等老字号,以及轮船码头旁的候船室其址尚存,但已无当年的神、功、情态。相对于淮河的巷口路,仍如当年那般的曲宛,若一枚古老的竹简,既使不读上面的文字也足以知其久远。路面偶尔裸露出光滑的石块,像竹简上的标点,时而闪亮,令人倍生感慨。港口二路已成为打铁和销售五金配件的商业街。在熊熊焰火的映照下,打铁师傅锻造着心中的图腾和日复一日的生活。五金配件店铺的主人,时而在成交生意,时而又坐在原来的椅子上品茶、听歌或看电视,舒逸的像一片片轻摇的树叶,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幸福陶然的意境中,沉浸在物我两忘的时光里。
北菜市每日在晨晖中醒来,在夜色中鲜活,跳动着街坊舌尖上的芭蕾。东城市场曾是我市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当年创业者的掘金地,是消费者的天堂。而今,此处琳琅满目的商品,仍是市民物美价廉消费的首选地之一。人民医院新大楼拔地而起,眺望着远山近水,给人以安泰的慰藉。3路公共汽车始发站还如当年,担当着送往迎归广大市民的重要责任。一辆辆取代了“大通套”的新型车辆,成了一个个温馨流动的家。承载着几代人的孩童梦、全家福的龙湖公园,几经完善,更加充满清新静雅的魅力,成了一杯供市民尽情品茗的春茶,清香萦绕,沁人肺腑。亨得利钟表眼镜店已经成长为公司,所属的塔钟在绿树簇拥中风韵依然,精确按时鸣响的钟声还是那样的亲切、悠扬、温暖……
行走在田家庵老城区的街街巷巷,或新或旧,或远或近,或大或小,一景一物,若一个个琴键,无不在时光乐者的指尖下,弹拨在造访者的心弦上,引发出岁月韵律的交响,引领着心灵感悟的旅行。身临其境,情不由衷地沉醉在诗意里,任凭思考和启迪的蝴蝶飞扬。
淮水之畔,田家庵若蚌。田家庵之蚌,坚守着生命的真实和质朴,孕育着新的更多更硕的珍珠和让人惊赞的华泽。我不愿从诗意中醒来,更愿在蚌的怀抱和美妙的诗意中祝福。祝福田家庵青春焕发,祝福现在和曾经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亲人和朋友,康健幸福、快乐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