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八公山区以维护社会稳定、预防重新犯罪为目标,切实加强对社区缓刑、管制、假释等人员的监督管理、教育纠正和帮扶济困工作,着力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建设,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强基础,组织运作规范化。该区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矫正组织网络,完善了成员单位间决策、议事、协调通报、核对、检查等工作机制。积极充实人员队伍,夯实组织基础,组建了以劳动、民政、教育、工青妇为主体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招募了由法律工作者、“五老”人员、大学生村官为主体的社会志愿者队伍。
重管控,安全监管专业化。该区规范完善接收、管理、考核、奖惩及矫正宣告、信息通报、社会评估等管理制度,根据矫正对象犯罪类型和实际表现,将其分为宽松管理、普通管理和严格管理三个等级;根据其思想情绪、行为特点和需求变化等,将教育矫正过程分为入矫教育、常规教育和解矫前教育三个阶段。实行“日记载、周报到、月学习、季总结”的考核机制,并保证矫正人员每月服务时间不少于8个小时。同时,突出了对重点时期、重点人员、重点区域的防控管理,落实值班备勤、每日零报告、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等制度,制定了定人包案、GPS定位、“四控”等管控措施。
优服务,教育帮扶人性化。该区努力在教育、帮扶、感化上求突破,制定实施了以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为主要内容的集中教育学习计划,以基层司法所为单位建立心理咨询室,重点抓好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定期召开矫正小组成员、监护人、保证人参加的座谈会议,及时掌握矫正人员思想状态;制定落实上门走访、个别谈话教育制度,并通过典型宣传,引导矫正人员的思想转化,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缪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