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安徽省优秀江淮志愿者、淮南矿业集团职工沈洪钧
一期电视节目,让他对网络寻亲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一次次成功帮助寻亲者找到家人,让他心生感动;同事、亲友的不理解与调侃,始终未能改变他的初衷……两年多的网站寻人志愿者生活,他说收获就两个字:“开心!”他就是淮南矿业集团新庄孜矿保运工区职工沈洪钧,曾获得2013年安徽省“我最感动的江淮志愿服务”优秀个人典型。不久前,他又被省文明委授予“2013年度优秀江淮志愿者”,这也是安徽省国资系统唯一一名受到表彰的职工。
“好奇”之心打开网络寻人志愿者大门
沈洪钧是新庄孜矿保运工区皮带一队检修班的一名检修工,他走上网络寻人志愿者之路也是受他人影响。2011年6月,他无意中看到了山东电视台《惊喜!惊喜》栏目。沈洪钧回忆说:“那一期讲述的正好就是通过寻人网站找到亲人的故事,那种事隔多年亲人相认的场面非常感人。”在那期节目中,大众寻人网的志愿者小夏公布了自己的联系方式。看完节目,沈洪钧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立即与小夏取得了联系。
2011年8月,沈洪钧加入中国大众寻人网,成为一名网络寻人志愿者。他和小夏建立了一个寻人QQ群,小夏是群主,沈洪钧是管理员。从此,大众寻人网和QQ群就占据了他大部分业余时间。
2012年2月,沈洪钧接手一个案例。一位名叫刘建军的年轻人在网站志愿者群里寻求帮助。他说自己原籍贵州,1992年和母亲被人拐卖到了江苏宿迁,只记得自己弟弟的名字。由于提供的有效信息太少,沈洪钧查找得很不顺利。直到两个多月后,刘建军想起自己外公的名字和大致的地址。经过查询、比对,果然找到了刘建军的家人。当年4月,沈洪钧亲赴江苏宿迁,见证了刘建军与家人相认的场景。
看到亲人团聚的场景,“值了”
从加入大众寻人网至今,沈洪钧总共帮助近10个寻亲者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其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寻人经历充满了巧合与感动。那是2012年7月,一名叫管争锋的年轻小伙子在网站发布了一条寻人信息,称自己是5岁时被人从安徽阜阳拐卖到河南郑州的,信息中还提到自己有一个妹妹在自己走失前掉到井里淹死了。很快,沈洪钧就从数以千计的寻人信息中找到了吻合之处非常多的寻人信息。
经过认真地与双方核实细节,沈洪钧感觉到这次找对了。在相关医疗机构的帮助下,管争锋与父亲进行了DNA鉴定,确认了亲生关系。不久之后,沈洪钧陪着管争锋来到了阜阳。为了迎接24年未见的儿子,管争锋的父母请来了县里的剧团在村口唱起了大戏,还在家里摆了20桌酒席庆祝儿子回家,让全村人分享他的喜悦。在外务工的亲戚也连夜从外地赶来了,管家门口一早就聚集了全村的老老少少,其中还有三个管争锋儿时的小伙伴。管争锋与父母、哥哥一见面就抱头痛哭,亲人相认的场面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就连剧团的演员都唱不下去了……
目睹这种场景,沈洪钧感动得泪流满面,直到回到宾馆仍然心绪难平。这次,他拒绝了媒体的所有采访。他说:“看到人家事隔20多年亲人重逢的场面,我所做的一切就都值了。试想谁家的父母不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呢?能够帮助到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我感觉非常开心。”
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还会坚持”
生活中的沈洪钧很普通,他也很少向别人透露自己所从事的志愿者工作。直到他寻人成功的案例在安徽电视台播出后,同事和领导才了解到他的另一面。
在沈洪钧刚刚“出名”的时候,许多同事、亲友经常调侃他,有的说他傻,有的说他闲得没事干,甚至有人怀疑他从中得到了物质利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质疑也越来越少了,身边的一些朋友也尝试着开始做一些志愿者的工作。2014年春节前,沈洪钧与几个朋友在网上发起了“给大别山区小学送旧衣服”的志愿活动,通过网络和身边同事、亲友征集了一大批旧衣服,装了满满一辆小货车。最后,沈洪钧和朋友亲自开着车将衣服送到了大别山区的一所小学。
“志愿者真的不好做,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沈洪钧由衷地说,“不过我还是会坚持下去。”现在,沈洪钧仍然是寻人QQ群的管理员,由于之前成功的案例多,许多人直接用QQ联系他求助,让他觉得自己身上有一份卸不掉的责任。
(通讯员 申会娜 记者 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