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唯君仍在庶人中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唯君仍在庶人中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4/21 5:50:1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花学筑

    自古以来,丞相的地位高权势大,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中国浩瀚的历史典籍中,几乎每一位都有记载:或风云叱咤,或威仪四方,或权倾朝野,或财溢天下。而《淮南子》中记载的春秋时期楚国丞相孙叔敖,则有另一番形象。他在任相期间践行仁义,躬行职守,忠心为民,一心为公。同时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生活上从不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而是低调不奢华有点穷。一生没有积蓄,甚至死了连棺椁都买不起。死后其子孙在很长时期内更是一群屌丝级的平民——没着没落没依靠,衣食不宁穷潦倒。呜呼,做此丞相,既令一般普通人感到不解,更让众多人尊崇敬仰。真乃:相位虽高却无求,权倾天下只慎用。叔敖生前生后事,让人半喜半是忧。喜的是高官能清廉,国家有幸,百姓有幸;忧的是一生忒寒酸,尚不如一介草民,实在说不过去。
初识孙叔敖,还是在今年春天的八公山里。
    时值仲春,八公山应时而呈生机,盎然的春意开始在山里蓬勃起来。虽山不高峻,木不深秀,却也到处是团团簇簇的花,层层叠叠的绿。灌木林漫山遍野野趣十足,乔木林参差挺拔竞相高耸。怡人的景色引着我向山里走去,走进了自然的深处,也走进了历史的深处。八公山的历史人文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众人面前呈现着叫人流连忘返、耐人咀嚼的味道。在八公山淮南子文化园,我从一幅图开始认识孙叔敖。淮南子文化园的东坡上,有一块孙叔敖治水地上壁图。这就是为纪念孙叔敖建造著名的安丰塘大型排灌水利工程而雕刻的。此水利工程比四川的都江堰、关中的郑国渠早建成三四百年,难怪古人称之为“天下第一塘”。这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不发达的情况下无疑是大禹治水般的功勋。“万苦塘成寿域丰”,孙叔敖的辛劳提高了当地百姓的幸福指数,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千秋利好。功德之大,堪比尧舜!由于政绩突出,在贤臣的推荐和楚王的信任下,孙叔敖成为楚国的令尹,即丞相。
    仲春的早晨还是春寒料峭。而此时,春光和煦,寒意已消,气温宜人。没有雾霾的山间空气清新,杜鹃血红,山鸟啁啾,令人心畅。
    平民出身的孙叔敖从未体验过位高权重,也从未享受过高官厚禄。他能一如既往,从善如流,善始而善终吗?此时我的目光未被春色栓住,却被历史所萦。
    孙叔敖是个强烈的民本主义者,执政为民是他崇高的志向。由于他夙兴夜寐地勤于政务,司马迁在《史记·循吏(与酷吏相对,意为仁义、清廉的官员)列传》中列他为“循吏第一”,并中肯地评价他“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不知不觉,在文化园中盘桓了近一个时辰。“往事知多少,都没楚风中”,多么清爽宜人的楚风,经千秋历万代,吹拂至今,仍是这么和煦这么清香。做了丞相的孙叔敖可谓爵高、权大、禄厚,而在他身上发生的“三怨”、“三危”的故事则犹春景入目、春风扑面。据《淮南子·道应训》记载:有一位德高望众的老人谓孙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孙叔敖曰:何谓也?老人说:爵高者,士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处之。孙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是以免三怨,可乎?在尖锐而又现实的问题面前,孙叔敖用爵位高欲望小,权势大更小心,俸禄多广施众来免三怨。此决非委婉的外交辞令,而是他人生观、价值观和执政理念的真情表露,正应了老子的一句话: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又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辞而不受。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此时的孙叔敖德高多宠、才高位高、功大禄厚,按说不在“三危”之列。但可贵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九分谨慎、十分清醒。面对三危,他有着非同寻常的应对,不仅由于行政、治军有功,对楚庄王多次的重额封赏坚辞不受;还告诫儿子“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从而有效地回避了“三危”。他还要求儿孙们在自己死后,都要回老家过普通百姓的生活,儿孙们遵照执行。有此家风,真是家幸、国幸、民幸!难怪有人感慨:当官不能不知孙叔敖。后楚国有人看到孙叔敖的子孙越来越贫穷,甚至生活都难以为继,就打抱不平,编成歌谣唱给楚庄王听:“贪官污吏多荣耀,子孙后代乐逍遥。享的是祖宗清福,刮的是民脂民膏;清官忘私就糟糕,你只看——楚国令尹孙叔敖,苦了一生,身后萧条;妻子儿女尤其苦,没着没落没依靠。劝你莫学孙叔敖,还是贪官污吏好!”据说楚庄王听了亦大为感动,悌然泪奔。
    现代有人在《忆孙叔敖》的诗中写道:“叔敖为负虞丘荐,循吏持廉致死终。民事操劳如父母,祠碑塑像似春风。一言市复龙门颂,万苦塘成寿域丰。天子王侯无影去,唯君仍在庶人中。”
    一枝报佳人,清香传远信。尚未走出八公山,孙叔敖的故事便让我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越了二千余年。都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始信孙叔敖,始信八公山。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