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三严三实”、整治作风之弊系列评论之六
“虚”字多与“真”、“实”对照,谓之“假”、谓之“空”。
延伸至作风之弊,其典型特征为:讲虚话、办虚事、图虚名。
当前,有些干部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桌上一团和气、桌下踢脚使绊,不懂偏要装懂、外行指导内行。
有些干部务实不足、务虚有余,惯摆花架子、不练真功夫,沉溺文山会海、空话套话成堆。
有些干部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搞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成天忙于造声势出风头、见报纸上电视。
“虚言”之弊、“虚为”之害、“虚名”之累,不可小觑。
虚话天天讲,吃不透上级精神、摸不准下面实情,矛盾不掌握、问题不解决,群众利益被漠视,干群关系受损害。
虚事常常办,中心工作抓不住、决策部署难落实,时间资源白白浪费,发展良机错失贻误,党委政府威信受影响。
虚名时时想,为官左右逢源、做事图名求利,搞短期行为、整应景工程、留一堆后患,党员干部形象被抹黑。
虚稼先死,无虚不败。“虚”症久缠,作风必飘浮、队伍必涣散、发展必受损,群众满意度、支持度必然下降,党委政府的公信力荡然无存。
治“虚”,迫在眉睫。治“虚”,须以“实”字为先,倡导讲实话,督促办实事,要求务实效,实打实提升公信力。
治“虚”,须大力倡导党员干部实话实说。
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鼓励、倡导党员干部敢于对上级说真话,是成绩讲成绩、有问题摆问题,为党委政府制定政策、纠偏取正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敢于对下级说真话,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工作为重,不怕得罪人、不怕丢选票,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敢于向群众交实底,对矛盾不隐瞒、谈问题不回避,做到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给群众一个明白,赢得群众理解信任。
治“虚”,须有效监督党员干部实事实干。
要对标“三严三实”要求,突出干事创业的用人导向,出台奖勤罚懒的务实举措,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要大张旗鼓的褒扬真抓实干、抵制贪功浮夸、反对弄虚作假,令“虚心”者心虚、让实干者受益、为有为者留位。要通过典型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引导党员干部立足岗位、不骄不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
治“虚”,须严格要求党员干部清廉务实。
要加强干部队伍的监督管理,经常性开展廉政警示教育,坚守“政策、程序、纪律”红线,突出“抓早、抓小、抓苗头”,切实保障党员干部“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要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提升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要弘扬焦裕禄精神,沉下身子干事,干人民群众期盼的好事,干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事,形成人人争当“为民、务实、清廉”楷模的良好氛围。
治了虚、去了病、定了心,干部队伍建设强起来,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出来,才能让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才会使干部职工“同心同向齐发力”,真正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真正实现“四争”发展、转型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