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煤电大县”的凤台县,一改沉陷区“小、近、散”传统安置方式,探索筑城、集中安置新路径,实现集中安置面积、安置人数两个全国之最,让失地农民进“城”当市民——筑城得安居 失地不失业
沉陷区安置地的科学布点,失地农民的就业选项,成为“煤电大县”凤台县亟待迈过的“坎”。近日,笔者在凤台县凤 凰湖新区见证了该县交出的新答卷:筑城安家,农民“一步进城”就业,推进由“安居”到“乐业”的转变。
凤凰湖新区安置工程又称7438工程,即计划用7年时间建设安置房400万平方米,安置群众3万户共计8万人。作为县城的拓展区,建成面积达24平方公里,相当于老城区2倍,用于沉陷区农民“进城”安置地,一次性集中安置的面积、人数堪称全国之最。安置时不但考虑到沉陷区群众的居住,更重要的是还要解决他们的就业、教育、医疗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其综合安置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开创了一个先例。
失地安置“路线图”
过去,采煤沉陷区的安置形式是“小、近、散”,搬迁点星罗棋布。自然庄大多处于无序、被动、重复搬迁。为适应城镇化发展新要求,该县把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号工程”,坚持永久性安置和硬件建设相结合,选址规划和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规划和综合治理、产业发展相结合,搬迁安置和加快富民相结合,全力以赴,统筹推进。按照淮南市《关于采煤沉陷区加快村庄搬迁推进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实行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建成后的安置点实现住房城市化、管理社区化、生活现代化。于是,一个在毗邻县城北端凤凰镇凤凰湖的筑城方案“浮出水面”,着力把从几公里到30多公里新增沉陷区农民集中于一“城”,名曰“凤凰湖新区”。
筑城安居“大观园”
凤凰湖是皖北难得的一片湿地。滨湖而建的安置区,全部采用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房屋由上海复旦大学建筑研究院规划和设计。2010年9月开始建设,实施凤凰湖新区防洪保安工程,加固圩堤18公里,生态护坡21公里。安置区一期151栋安置房已于2012年投入使用,二期76栋安置房通过验收,三期159栋安置房、封顶96栋。从目前安置情况看,安置区已入住8000多人,安置三期已有部分安置房剩余,说明凤台基本扭转安置被动局面,可实现先搬后采。道路由高档沥青混凝土铺筑,供水、供电、供气、弱电配备齐全,所有管线全部地埋,实行雨污分流。凤凰中学及幼儿园的高标准运行,让安置区农家子女充分享受城市均衡化教育。并将建设集度假、商贸、休闲、服务于一体的商贸中心。
进城就业“创业园”
“安居”只是“乐业”的基础。有事干,有钱赚,才能住得安。为解决就业问题,该县在解决“安居”问题的同时,建立工业园区和农民创业园。目前已入园建设企业有4家:其中华旗工业地产项目投资1.5亿元,乐林钢构项目投资2.3亿元,吃不够食品加工项目,投资近7000万。位于粮食产业园的大洋米业等企业,已搭起就业新平台。工业园区和农民创业园建成后,可提供直接就业岗位3万个,间接就业岗位1万个。县政府列支培训失地农民,为每户提供至少一人一次的就业机会。作为全国金融改革试点县,该县政府金融办还在凤凰湖新区内选择岳张集镇井沿村作为试点村,筹备成立了凤台县坤豪投资有限公司,动员群众利用安置房入股县滨投公司,群众可根据入股资产获得固定股利的收入,保证了群众的利益。据了解,目前,凤凰湖新区内居住的755户井沿村民,已有302户与凤台县坤豪投资有限公司签约,每户每年可增加财产性收入三四千元。
(孙友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