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学筑
八公山既无泰山之峻,也无华山之奇,更无黄山之秀,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八公的故事便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水经注》云:“八公山因八士而得名。”这八士,不仅留下了奇书《淮南子》,留下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众多的传奇与典故,也留下了历史,留下了文化。再加上著名的“八公山下草木皆兵”的淝水古战场遗迹,八公山更增添了神奇、灵异,其内涵远超出其山高而远播古今,世代传扬。
八公的故事主要载于西汉时期。该时期是汉文化的兴盛期,禀承着春秋战国时期古文化遗风,汲取秦代焚书坑儒之惨重教训,统治者更加重视学术文化,于是大汉朝兴起了一股著述立说之风,推动了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在两千多年前这座山下的古淮南国封地,汉淮南王刘安独树道家文化之旗帜,融合儒家文化之精要,吹响了振兴汉文化的一支集结号,于是群贤毕至,大家云集;八公寻呼而至,首批到达。联袂天下有识之士,苦心孤诣地奋斗、夙兴夜寐地劳作,终成正果,将古淮南国缔造成为当时国内重要的文化之都。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汉淮南王刘安志趣高雅,博学多才,且又儒雅慕古,广招贤士,于是,八公应聘的传说应运而生。招贤必有其事,传说也是佐证。据《太平广记》记载:于是乃有八公诣门,皆须眉皓白……门吏曰“我王上欲求延年长生不老之道,中欲得博物精义入妙之大儒,下欲得勇敢武力扛鼎暴虎横行之壮士。今先生年已耆(耆:老也)矣,似无驻颜之术,又无贲育(贲育:古时勇士孟贲和夏育的并称,意为勇猛的壮士)之气,岂能究于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指中国古老的经典书籍),钩深致远、穷理尽性乎?三者既乏,余不敢通。”八公笑曰:“我闻王尊礼贤士,吐握不倦(取周公吐哺之典故,意为尊敬贤才、爱惜文士),苟有一价之善,莫不毕至。古人贵九九之好(象周公三吐哺爱惜人才),养鸣吠之技(象孟尝君招揽三教九流有一技之长者),诚欲市马骨以致骐骥,师郭生(燕国郭隗,喻指无甚专长的人)以招群英。吾年虽鄙陋,不合所求,故远致其身,且欲一见王。虽使无益,亦岂有损?何以年老而逆见嫌耶?王若必见年少则谓之有道,皓首则谓之庸叟,恐非发石采玉,探渊索珠(开掘顽石寻找美玉,潜入深潭寻找明珠)之谓也。薄吾老,今则少矣。”言未竟,八公皆变为童子,年可十四五,角髻青丝,色如桃花。门吏大惊,走以白王。王闻之,足不履,跣而迎登思仙之台。张锦帐象床,烧百和之香,进金玉之几,执弟子之礼……
这段故事开合张驰有度,奇巧精妙,句句出彩,有战国时期捭阖纵横之气。问得好,答得妙!尤其是八公,一出场便透露出不凡,学识渊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字字玑珠。答辞既闪烁着理性思辨的哲理,举止又传递着古希腊神话的传奇之美。
不是神仙在人间
传奇再美毕竟是传奇,真正支撑八公能够有名有实、有市有价且能永续传颂至今的不是神话,而是八位学者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才干。据当今学者陈广忠先生的《淮南鸿烈解叙》载:汉淮南王刘安广纳贤才,“天下方术之士,多往归焉。于是遂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淮南子)。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言其大也,则寿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环奇之事。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其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号曰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故夫学者不论《淮南》,则不知大道之深也。是以先贤通儒述作之士,莫不援采以验经传。”
从上述记述可知,《淮南子》一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刘安为领袖,八公是主力。他们集合天下有才华之士荟集淮南,议天下兴亡,谋治世良方,探学术方技,搜古史佚闻,创作出以《淮南子》巨著为代表的一批哲学、文学、自然科学等著作。遍揽古人记载,虽多笼统地泛言八公之作为,未能详及每人之贡献。但这毫不奇怪,集体项目,自古而然,青史留名足以说明一切。把一座山赠予八公,用八公命名一座山,既是对他们共同劳动成果的认可与褒奖,也是这座山的荣幸。八公造就了一座文化名山,于无形中垒筑了它的海拔高度。这些个个抱荆山之玉、人人握灵蛇之珠且又善于协同作战琴瑟共鸣的古仁人,与他们的领袖刘安一道,使淮河岸畔这片苍茫的山脉从此端坐在《淮南子》璀璨的光环之中,向四面八方、古往今来传递着淮南的品牌,传递着不仅仅属于这座山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
毕竟,八公不是见首不见尾的神龙,既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曾有人质疑,八公很大的精力用在修道炼丹、求仙拜神上,是唯心愚昧之举。质疑有道理,但绝不是八公的主流。两千多年前,生产力尚处在原始状态,科学技术也属混沌之中。历史的局限,切不可求全责备。
在有关八公的古籍中,还有对八公中个别人士道德与才能提出非议,如雷被诬告刘安,伍被才能有限。且不问是否确有其事,窃以为历史地客观地看待才是公允的。即便确有不良纪录,似也不应影响该群体的整体功勋,不能因为一个南郭先生否定了整个交响乐团。再则有点瑕疵也属正常,道有高下,才有高低,历来如此,自古而然!
南朝诗人吴均《八公山赋》写道:“维英王兮好仙,会八公兮小山。驾飞龙兮翩翩,高驰翔兮翀天。”今人也有诗道:“八公已并仙人去,鸿烈惟传遗故城。”恐大多数人与笔者一样更相信这是一群瑕不掩瑜的团体,是一个在历史的天空中长袖善舞、驾飞龙高驰翔且最终修行得道功德圆满的梦之队。
八公山英雄排座次
八公山是文化山、英雄山。八公创造了文化,也自然而然成为了英雄。在这座山中,英雄众多,一如棵棵参天古木、经世柏槐,惊涛雷动,龙吟虎啸!诸如以勤政廉政闻名的楚国先期宰相孙叔敖,以善谋善政著称的楚后期宰相春申君,以将相和的故事彪炳千秋的战国大将廉颇,以在淝水之战中彰显文韬武略与勇敢智慧的谢安、谢玄,等等。较之诸多英雄,八公不以个人见长,却以集体著名,堪称集体项目的摘金者。作为英雄群体的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为一方文化事业做出了他们应有的奉献。南朝诗人鲍照在《代淮南王》一诗中写道:“筑城思坚剑思利,同盛同衰莫相弃。”
八公不仅仅在学术文化上的集体表演成绩斐然,在生活与事业上的同舟共济、同甘共苦、有难同当,亦既“同盛同衰莫相弃”的精神则更是传统美德的体现、集体主义的写照和英雄主义之举。《太平广记》记载着八公与刘安一起求道谋仙、著书立说,然后又一起“飞升”的故事,实质上当是“同盛同衰”的神化演绎,也是古人们对八公最后归宿的美好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