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里的“留守儿童之家”,通过亲情电话与远方的父母通上一个电话;课余时间,在温暖的爱心妈妈指导下绘画……这已经成为潘集区留守儿童常见的生活场景。来到他们身边,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记者真切的感受到:孩子们稚嫩的脸庞背后,是对亲情与关爱的渴望。
今年春节刚过,王俊宇的父母又离开家前往上海打工,家里只剩这个虎头虎脑的5岁孩子和年迈的奶奶。架河镇中心幼儿园开学后,小俊宇的情绪又一次波动,嘴里不时念叨着:“爸爸拉着左手,妈妈拉着右手,我们一起做游戏。”早已可以自己大小便的小俊宇又开始频繁地尿裤子。老师问起原因时,小俊宇怯生生地回答:“我一尿裤子,妈妈就来给我换衣服了……”
像小俊宇一样的留守儿童,架河镇共有400多名。因为孤单,与在家相比,他们更喜欢待在学校。架河镇中心幼儿园的每一位老师都是“爱心阿姨”,她们给孩子扎辫子、买新衣,周末带着孩子去自己家吃饭,每个月都给孩子们过生日,让留守儿童感受着大家庭的温暖。
因为思念,电话与照片是留守儿童的寄托。在家的日子里,他们会不经意地望向客厅的那部电话,会翻看床头那本已经磨旧的相册。瞅着桌上那张全家福,他们会千百遍地念叨同一个问题: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
“由于与父母长期两地相隔,缺少亲人的关怀,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相对较低,家务负担较重,性格孤僻、自卑者较多。”潘集区妇联负责人坦言,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已成为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的责任。
依托妇女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活动室等阵地,潘集区妇联开展“春蕾计划”爱心救助活动,每天组织孩子们到镇、村留守儿童活动室借阅图书、快乐活动,每月开展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安全知识、亲子互动、亲情沟通等活动,用真心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用真情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在祁集镇曹岗村,许爱勤是远近闻名的“爱心妈妈”,她“儿子”曹广金的父母都在外跑船,每天许爱勤都会来到小广金的家里,除了洗衣做饭,还会帮着小广金辅导功课,带着他打羽毛球、下五子棋,遇到小广金心情不好时,她还会像亲生母亲一样,和“儿子”聊天。她告诉记者,很多人以为留守儿童只是会要吃、要玩、要物品,却不知他们最需要的是对亲情的渴望,关注留守儿童心理渴求,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关爱,送吃送穿不如聊聊天!
潘集区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将每名儿童的学习表现、家庭住址、监护人姓名、父母外出打工地址等情况登记建档,组建了爱心妈妈队伍14支,让460名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帮一”或“多帮一”对子,每年开展结对帮扶活动4次,为留守儿童服务覆盖面达到80%,用爱心撑起孩子们快乐的蓝天。
“爸爸你在外地打工辛苦,要注意身体,不要担心家里,家里一切都好。”
“妈妈,奶奶对我很好,希望您今年早点回来看看我,一定要好好地照顾好自己。”
“希望爸爸妈妈能多陪陪我。”
……在夹沟镇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心愿墙上,孩子们稚嫩的言语中流露出超越同龄孩子的成熟。
留守儿童是少年儿童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它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帮助,让我们人人都为留守儿童献出一点爱,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家园”,还他们一个温暖快乐的童年,使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一样都享受到阳光的普照,健康无忧地成长……
(记者 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