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市民生工程实施大盘点
2013年,我市把推进民生工程实施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化改革、增进人民福祉的首要任务,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推进工程实施,各项民生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笔笔厚重,笔笔精彩。
2013年,全市共实施35项民生工程,其中省级33项、市级2项。全市上下各级政府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不断提高民生工程工作水平,实施的省级33项民生工程除2项我市无建设任务外,其余已全部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实施的市级2项民生工程已完成1项,调整1项。2013年民生工程的实施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为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我市市、县(区)政府进一步调整充实了民生工程工作机构,乡镇(街道)、村(居)实施机构健全,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组织、部门实施、上下联动、全面推进”的工作机制。市、县(区)人大常委会也不断组织各级人大代表视察民生工程,收到了明显成效。值得一提的是大通区民生工程实施工作认真推行“一线工作法”,工作重心下移,“做实基础、做强基层”,提高工作效能,确保了各项工作部署的贯彻执行和重点工作的全面落实。其他各县区也根据各自的实际,创新工作方法,有序推进了各项民生工程的实施。
全市上下各级政府还先后出台了民生工程工作责任追究暂行规定、民生工程交办督办制度等文件,完善了民生工程实施工作要点、民生工程资金筹措办法、民生工程管养办法等制度。建立工作点评制度,从制度完善、资金监管、宣传报道、督查活动、项目管理、沟通协调、基础工作等方面按月和时间节点规范开展。每月召开民生工程调度会议,通报工程实施情况,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促进项目有序推进。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千方百计集聚财力,筹措资金,力保民生支出。2013年全市民生工程到位并拨付资金20.2亿元,增长12.9%,到位率、拨付率均达到100%。坚持预算统一编制原则,提前安排,优先保障,打足民生工程配套资金,打实建成后项目管养资金,纳入民生专户,不留资金硬缺口。坚持拨付“绿色通道”和超序时进度原则,做到“一个漏斗”下拨。同时,采取明查暗访、随机抽查、专项检查等形式开展民生工程资金拨付、管理、使用情况排查,确保了资金的安全使用。
在民生工程实施进程中,我市还创新考核工作方式,改进评价指标体系,由年终一次“统考”,改为年终考核与半年考核、月度考核、随机考核相结合的“四考”。坚持绩效管理,深入研究各项民生工程绩效评价的定量方法、评价程序等,制定了民生工程绩效评价办法,做到目标更加明确、指标更加合理。
同时,我市建立了目标管理、政务督查、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五位一体”的民生工程督查机制。从去年4月份开始,市民生办会同市目标办、市监察局、市政府督查室,对县(区)民生工程进展及建后管养情况进行严格督查,做到“一月一督查、一月一交办、一月一回访、一月一通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下发《民生工程交办事项通知书》,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由市政府督查室重点督办。将每月督查情况在《淮南日报》通报,接受社会监督。
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探索。我市不断加强管养的常态化。坚持属地管理、有章可循、统筹协调、多元筹资、群众参与“五个原则”,明确工程类项目的管养责任主体,严格落实定岗、定位、定责为主要内容的责任制。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管护办法,制定后续管养实施细则,安排专职人员具体负责项目日常使用管护。规范管养资金审拨,严格监督,强化考核,充分发挥使用效益。定期开展“回头看”活动,确保责任、制度、人员、资金、监督“五到位”。建立民生工程巡视制度,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作为后期管养的义务监督员,形成政府、社会、群众三方共同参与有机结合的建后管养新机制,进一步推进了我市民生工程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记者 武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