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马戏灯:淮河岸边的艺术奇葩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马戏灯:淮河岸边的艺术奇葩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3/24 5:20:4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徐瑞成

    淮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孕育民间文化的摇篮。
    每逢农历春节庙会前后,在淮河两岸的村前居后或街头巷尾,总能看到气势恢宏、变换有序的民间舞蹈表演,但见旌旗飞扬,锣鼓震天,披挂上阵,战马嘶鸣,俨然一派“落日照大旗,马鸣风箫箫”的战争场面,接连数日不散。此情此景,并非远古战场的敌我掩杀,而是现代马戏灯的精彩演绎。
    据《淮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成果汇编》(第一卷)中记载,马戏灯,古称竹马灯、马灯舞、小马灯,起源于淮河流域的淮南西部花家湖社区,该舞蹈以战场摆兵布阵的场面为素材,经过民间艺人的艺术加工,用竹篾和彩布扎制成道具马,表演者将道具马系在腰上,全副戎装,披挂上阵,彩旗搭配,锣鼓伴奏,按照设计编排的阵式登场表演,演员表演跑阵外还有战场撕杀,夹有说唱、念白、顺口溜等艺术形式。2008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90项)中,花家湖马戏灯榜上有名,成为淮河岸边珍稀的文化遗产。
    马戏灯起源于殷商时期的仿效马官征伐作战,分布甚广,淮河流域尤甚。花家湖很早就是淮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远古时期,东夷部落西迁,在淮河流域与当地土著住民融合,形成了“淮夷”部族,开启了花家湖南北通衢、商贾云聚的社会历史。后来,这里先后成为大禹治水的起始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和楚汉文化的发祥地。丰厚的文化沉淀,蕴造了花家湖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构成淮南特有的文化魅力,这是淮南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
    淮河沿岸人民素来淳朴、聪颖,勤劳、忠义,兼有南北共有的生活个性。花家湖马戏灯在民间表演上,既严谨有序,又奔放热烈,较为全面地体现淮河人民的传统信仰、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花家湖马戏灯在几经传承的基础上,融入巾帼英雄刘金定卫国护民的美丽传说。宋初,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征伐南唐,巾帼英雄刘金定与夫高君保出征助战,勇冠三军,一举夺取寿唐关,并在寿唐关安营扎寨,练兵习武,整饬军队。后马踏连营七座,力杀寿州四门,攻占寿州,为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当地布衣平民为纪念刘金定为国为民浴血奋战的可歌事迹,每逢春季庙会,遂以马戏灯舞蹈形式,再现当年征战的激烈场面,以表达国运昌盛、百姓平安的美好祝愿。
  追溯花家湖马戏灯的端由,当涉猎到本地王姓世家。据《凤台县志》载:“凤台王氏马灯,首推城西二十五公里陈集王考郢。”又有《王氏族谱·艺文志》载:“二世祖晟公事铁技,习竹马术,人皆仰之”。马戏灯复兴于明,传承于清,盛兴于光绪三年丁丑(1877年)王廷秀师从江苏高淳定埠祥屋村马灯,经数代演绎,经久不衰。据传,花家湖马戏灯共有八封阵、金钱阵、连环阵、梅花阵、青龙过江阵、一字长蛇阵等七十二阵,现通过挖掘研究整理出二十二阵。马戏灯的表演马队分十二匹脂胭色竹马,由十二名年轻女性扮演,十二名年轻男性扮旗手配合,另有一名元帅骑头马统帅三军,又有一名反邦男丑角骑小黑驴扮演先行官,手执破扇,打诨逗乐。因该灯舞取材于古战场骑兵布阵,整个场面穿梭回环、气势磅礴,令人目不暇接,深受百姓青睐,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先后流传到淮河流域的潘集、寿县、怀远乃至江苏、河南和山西等地。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是马戏灯的发展思路。马戏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马戏灯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言,人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在泱泱淮水的孕育下,马戏灯的传承人可谓层出不穷,各领风骚。“淮河岸边一代艺人”王献兵、王献礼、王献江、王献广等技压群芳,有口皆碑。事实上,花家湖马戏灯在忠实保留马戏灯原始“面貌”的情况下,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着它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不断创造出更具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舞蹈作品,推进文化保护、文化精品、文化展示向着新的更高的目标攀升。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