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优秀旅游商品集中展示活动走笔
淮南上窑庙会由来已久,自晋建雄伟壮观的“神山古刹”以来,每年农历2月19日这天前来朝拜、祭祀的人络绎不绝。在这10多平方公里的上窑森林公园山林中,自然人文景观相映生辉,名胜古迹浑然天成。庙会上吃喝玩乐游购娱全包括。当天上窑庙会首次开展淮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优秀旅游商品集中展示活动。紫金砚、寿州窑产品、八公山豆腐、刘香豆干、张传锦剪纸、顾桥陈醋、完颜牛肉汤等一批市级、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优秀旅游商品在此次庙会上集中亮相,立即引来极大关注。庙会上,现场制作的完颜牛肉汤供不应求,十分热卖;张传锦剪纸惟妙惟肖、生动有趣,吸引了旺盛的人气;八公山的豆制品和刘香豆干也都十分热卖。人们就是要品尝品尝“非遗”产品与众不同的味道。
阳春三月花红柳绿正是踏青出游的好时候,却偏偏遇到了阴雨天。尽管如此,赶会人的热情却没有因为天气湿冷而减少,十多公里的路程,布满了密集的人流。吃的、喝的、玩的、赏的比比皆是。穿过热闹的庙会长街,登临上窑山顶,这里正上演着花鼓灯大戏,来自全市各县区乡镇的表演团体,趁雨下得稍微小一点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喧闹,锣鼓声、欢笑声、演唱声响彻山林。从四面八方来赶庙会的人们更是喜不胜收,放松身心,尽情享受着原生态的歌舞。
上海辞海出版社1980年版《辞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每年这样的日子许多群众都会自发的、早早奔赴庙会,寻找快乐和休闲,今年,淮南市旅游局、市文广新局和大通区委、区政府提前运作,有意识地引导群众参与到科学的、有益身心健康的、有文化内涵的庙会活动中去。
凤台花鼓灯舞蹈是国家级首批登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早已经成为庙会的传统项目和经典节目,久盛不衰。首次集中亮相上窑庙会的紫金砚,主要产自八公山山脉中,有六种色彩,20余种石品,质地优良,天然色彩丰富,是历史名砚。据有关资料和存世实物考证,紫金石制砚最早发端于东晋时期,兴盛于唐宋,为历代朝廷贡品,清朝至民国渐次衰微。一千多年来,紫金砚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一直在当地民间流传,或子承父业,或师徒传授,或朋友相传,薪火不断,延续至今。淮南的紫金石、紫金砚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大放异彩。淮南的豆制品因汉淮南王刘安发明而成,又因淮南水资源丰富,和优质大豆为豆腐制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再加上淮南人历经千年传承研制,其美味和很高的营养价值,早已名扬海内外。此次庙会将这样在大超市、走向国际大卖场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传统技艺的商品引入、推介出来,实在是创新之举,从小事入手为大手笔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夯实基础。
图:热闹的上窑庙会。
(记者 张芳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