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区架河镇前家村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践行群众路线,让广大群众参与到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邀群众同行:我的家园我做主
一改过去的大包大揽,充分尊重民意民愿,让农民做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人,潘集区架河镇前家村实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家园自己建!
作为我市首批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前家村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给予群众话语建议权、决策知情权、参与监督权,让群众共同参与美好乡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倾力打造幸福家园,让农民自己的家园天更蓝,水更清,生活更美好。
重民意,美好蓝图自己绘
村庄怎么建,群众说了算!这是前家村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宗旨。
“村里公厕太破了,大家生活不方便;村里的几口水塘该清一清了;那口古井自俺父亲那辈就有了,能不能给俺们留下来……”规划之初,当镇村干部走进村民家中,群众用纯朴的话语表达着他们最真实的想法。
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征集他们对美好乡村建设的“金点子”,村“两委”充分尊重民意,把规划的主动权交给群众,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村民代表大会及走访座谈会,广泛开展讨论、征求意见,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方案,在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前提下美化环境,保持村庄特色,展示民俗民风。
“自己的家园,自己做主,俺们每个人都是村里的主人!”70多岁的老党员苏修勤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也正是在他的建议下,村中的古井得以保留并得到修缮。
综合村民的200多条建议,并经过专家及有关部门论证后达成共识,前家村最终决定围绕生态建设,依托区域优势,采用“镇村同建”的一体化模式,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目标。
启示一: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前家村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践行群众路线,积极开展“弯腰行动”,让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接地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依靠群众的智慧建设美好家园,此举证明:党委政府只有全方位了解基层群众所想、所思、所盼,方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借民力,美好环境自己建
建设美好乡村,架河镇从农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统筹推进村庄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村民成为参与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
“基础设施建好了,最大受益者是本村农民,调动群众积极性,自己干自己的事是美好乡村建设的源头活水。”前家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韬坦言。
村两委成员以身作则,清理房前屋后垃圾,拆除破旧危房;广大党员积极动员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整治臭水沟,整理空闲地,520多吨垃圾、6100立方米沟塘淤泥彻底离开了人们的视线。
政府筹资、农户出工,村里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本村农民建筑队进行技术指导,既保证了质量又调动了群众建设的积极性,让道路、公厕、农房改造等设施建设焕然一新。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前家村在农户院墙建设中由农户购买建筑材料,建筑队统一标准施工,既为农户节省了开支,又保证了整体的美观。
“为自己的家园出力,真没觉得累!”村民苏国民对那段忙碌的日子记忆犹新,他每天开着三轮车,义务为村里运送建筑材料,一跑就是一整天。像他一样,返乡创业的企业家苏国磊一次性捐款3万元,村民苏晓华捐款3000元,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参与到美好家园的建设中。
如今,走进前家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整洁的道路,一幢幢徽派楼房,一处处生机盎然的农家庭院。
启示二:转变作风是根本保证。《管子·牧民》有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架河镇在践行群众路线过程中,让群众作为主体参与美好家园建设,让为民务实之风,吹进了农民的心坎,在转变作风中放大服务半径,提升了百姓幸福指数。此经验表明:行胜于言,只有取信于民,服务于民,美好乡村建设才能势如破竹,清脆响亮!
定民责,美好家园自己管
美好乡村建设,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前家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却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在美好乡村管理上不断探索着长效机制。
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村民自愿报名、民主推荐的方式,前家村从村民代表、离职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中公开推选,成立了环卫保洁队伍,负责公共卫生的保洁;公共设施管护队伍,负责路灯、健身设施、建筑物等维修和管护;监督队伍,负责监督群众维护院内外环境卫生。
“我承诺,自家房前屋后、庭院菜园为责任区,管护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保洁工作。”村民苏士邦像邻居们一样,与村委会签订了门前“四包”责任书,用心呵护着自己的家园。同时,村委会还制定村规民约,规范群众自觉维护公共设施,约束群众不文明行为,形成自家地点自家管,公共区域有人管的局面。
起初,部分群众依然有随意扔垃圾,随意乱堆乱放的习惯,经过村干部和志愿者主动上门劝导后,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的意识已变成村民的自觉行为,大家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据了解,潘集区所有中心村在美好乡村建设中,从制定规划,到村庄建设、乡村管理,均做到群众参与率100%,以一件件惠民实事、一项项利民措施、一张张民生答卷,勾勒出服务百姓的曲线图。
启示三:改善民生是关键所在。《尚书》有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一个民字记心间,一个民字值千金!小到一个村,大到一个国家,党委工作好不好,干部作风正不正,为民举措行不行,都有普通群众来评判。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只有将群众路线根植于实际工作中,把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必定可以人心齐,泰山移!
(记者 柏松 李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