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市农业部门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虽然受采煤沉陷区土地青苗补偿费的影响,我市农村土地流转价格一直高位运行,每亩高出周边地区300至800元左右,给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的深刻变化,我市农户探索创造、农村自发形成了利益联结更为紧密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产业结构调整得到深度优化,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的流转。
据市农委负责同志介绍,我市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创新有四个方面,一是以合作社为纽带的“链条发展”模式。农业龙头企业统一流转土地,负责市场销售和品牌建设,采用反租倒包形式,将土地分包给若干个家庭农场进行专项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家庭农场提供专业化服务。毛集区绿馨园生态农业观光园由绿馨园公司流转采煤沉陷区土地5000多亩,在整理土地和配套路、渠、电等基础设施之后,委托2个合作社负责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服务,19个家庭农场根据公司的要求和标准,分别开展种植、养殖和林木培育。潘集区许家岗现代农业园由农业企业流转土地及水面1600亩,依托1个蔬菜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4个家庭农场开展大棚蔬菜种植、果树种植、养猪。二是以名牌农产品为核心的“抱团发展”模式。围绕某种名牌农产品,由合作社带动农户统一开展生产、销售,共同打造品牌,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潘集酥瓜种植面积发展到1.5万亩,年产值超2亿元,已成为潘集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大通区洛河镇十几个村的农户共同发展双孢菇产业,建有300亩菇房。三是以农事服务为关键的“借鸡生蛋”模式。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成片流转土地用于粮食生产,依托专业服务组织、农机合作社提供农技和农机服务。典型的有田家庵区庞士保家庭农场流转土地500亩,祁集镇种粮大户王保武流转土地508亩,从耕、种、管到收全程依靠各种服务队进行生产,年纯收入达30万元。四是以产业联合为主线的“接连发展”模式。合作社组织农户开展养殖生产,直接为农产品加工企业、餐饮服务业提供原材料和产品,实现产业发展“接二连三”。以淮南市银鑫养殖场为例,流转土地30亩,开展种羊以及肉羊养殖,将肉羊直接提供给自己在城里开办的2家饭店。
(记者 苏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