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养牛女能手刘琴
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那份心情无比自豪;
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唱国歌,庄严的场面十分震撼;
第一次见到国家领导人,亲切的面容永生难忘!
作为一名妇女代表、一名农民代表、一名少数民族代表,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养牛女能手刘琴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201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把家乡发展的心声带到了北京,她把广大妇女的意愿向大会表达,她与广大代表一起履行义务,共同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国策的表决。两会结束后,她又把会议精神带回家乡,为家乡的发展献策尽力。
牛棚里的“女能人” 致富路上显身手
刘琴今年42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当年,一亩八分地的微薄收入让她一家艰难度日,自立自强的性格让她不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模式,立志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2001年,刘琴嫁到古沟回族乡,看到当地肉牛的需求越来越多,市场前景广阔,而养牛的人家并不多时,她和丈夫一商量,动起了心思。
一方面参加妇联和农业部门组织的培训班,另一方面与家人商量取得家人支持,自娘家借钱买了3头牛,开始了养殖肉牛的尝试。从盖牛舍,到选食料,每天起早贪黑,认真琢磨,终于掌握养牛的技术,并自学成为牛病防治专家,第一次赚了3000多元,让她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从3头牛到30头,到如今的年养殖肉牛500头的规模,几多辛酸,几多艰苦,刘琴终于见到彩虹,2012年她注册成立刘琴养牛场,注册资金1000万元,目前年养殖600头,年出栏300头。
致富不忘帮乡邻 共同富裕奔小康
随着养牛规模越来越大,刘琴养殖场的收益也越来越好,但她心里总惦记着村里其他的姐妹,有机会就想着帮别人一把。2008年,她看到本村妇女顾玉美家中贫穷,还要培养3个孩子,便鼓励她养牛,可顾玉美连购买牛犊的钱都拿不出,更别说买饲料和防病治病。
想到当年自己的困境,刘琴深知创业的艰辛,她便主动提出免费提供牛犊,免费帮她购买饲料,免费提供技术帮助……很快牛出栏了,收益很好,让顾玉美一家非常感激,提出按份提成。而她却说:你家还不宽裕,以后再说。
一路走来,刘琴的牛越养越多,帮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她的带领下,古沟回族乡太平村已有126户养牛,其中养50头以上有20户,40头以上30户,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牛专业村。
2012年,刘琴又把养牛户组织起来,成立养牛协会,集体讨论养殖规模,团体购买食料和药品,互相帮助,相互取经,提高集体对抗风险的能力。
肩负责任使命 履行代表职责
在北京参加人代会期间,刘琴接到了安徽省各地的很多信件,一封封信件,反映着人民的心声,让她感觉到深深的信任和肩头的责任!
“从学习代表法开始,代表一词从陌生到了解,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既让我感到光荣,又让我深感责任重大!”刘琴表示,通过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代表活动,不仅开阔了视野,更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妇女代表,刘琴受到环境的限制,所接触的、所看的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提升自己?如何尽职履责?刘琴明白,只有不断地从书本上获得理论知识,通过网络了解相关信息;只有和新老代表交朋友,学习老代表成功的履职经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这不仅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时刻提醒自己,不忘自己的神圣职责。”
从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回来后,刘琴没有停下脚步,她走访了古沟回族乡的中学、小学,调研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她走访了敬老院,关注农村养老现状,她走访了农村卫生院,了解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她的目光已经从自家牛棚,转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她开始更加关注农村妇女的生活现状,开始关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记者 柏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