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遥望寿春古城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遥望寿春古城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3/10 5:22:5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孙治安

    一直以来,我为故乡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而感到骄傲,每当回老家路过东津古渡而遥望那雄伟、绵长、古朴、安详的古城墙时,就会浮想联翩,仿佛在脑海中不时地出现一幅幅历史画面让我与古人对话。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西汉时为淮南国都,筑城史亦有二千五百余年。它是1986年安徽省最早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三个城市(另外两个是亳州和歙县)之一。别的不说,单说古城墙,是国内迄今为止宋代城墙保存最完好的县城。据台湾《远望》杂志社总编,祖籍寿州人孙以苍先生考证:寿春古城早在殷商时代便有了雏形。那时奴隶主们集聚而居,逐步形成商品交换、祭祀、游乐、公共事务等集市场所,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为了防止外部奴隶主的入侵掠夺,便筑城邑,建军队。如此算来,寿州古城当有4100多年的历史。在这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古老的寿州大地一直弥满着滚滚的战争硝烟。据有关史料记载,寿州古城由于历经战乱水灾而经无数次的破坏、重建、移建、改建。如今保存下来的古城墙,是宋代所建,明代重修。”
    历史上的蔡国、楚国、西汉淮南国、都曾在古城建都,后屡为州、府、道、郡、县的行政治所。《史记 楚世家》记载:楚考烈王22年(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这是“寿春”名号的最早出现。晋孝武时避讳改名寿阳。北魏时仍为寿春。隋置寿州。 
    寿县古城气势雄伟,它有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包括城墙、城门、瓮城、护城河、吊桥、角楼、警辅,以及城垛的望洞和射孔。在古代它被形容为“金城汤池”或“固若金汤”,历史上有“铁打寿州城”之说。现如今的城墙为南宋时期所筑,明朝时,又有改造加固,并使其兼有防洪功能。古城东西南北分设四门,名号雅致有趣。北门曰“靖淮”、西门曰“定湖”、南门曰“通淝”、东门曰“宾阳”。瓮城的巧妙设置是基于军事防御上的考虑,即敌军突破城门进入瓮城后,需改变方向才能进攻第二道城门,守军可乘机关门打狗,消灭瓮城之敌。
    寿州古城的防洪工程是世界城建史上的奇迹,至今常常是寿县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古城北部东西两侧各有一泄水涵洞,东涵壁有“崇墉障流”石刻,西涵南壁有“金汤巩固”石刻,洞体方形,一端连通城内河渠,另一端伸出城外,涵口之上筑有月坎,与城墙等高,在军事上可防止敌兵从水道匿进偷袭,在城市水系上又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不管城外水有多大,城内永远不会产生内涝。1991年寿县遭遇百年罕见的洪灾,县城四门封闭,城外洪水凶猛,一片汪洋,市民坐在城墙上可以洗脚,而城内无内涝积水。从空中俯瞰,寿县城宛如大海里的一只小船,任凭洪水如何凶猛,它都神奇般地安然无恙,充分彰显古人的智慧。
    千百年来,寿县古城几经兴衰,几度沉浮,历尽沧桑,演绎了无数悲壮精彩的历史故事;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知名人物,王侯将相、名贤俊杰,灿如繁星,不胜枚举。寿县是蔡楚汉文化的厚重之地,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地面上的古文化遗存也比比皆是。
    站在古老的城墙上,透过灰色斑驳的墙体,看着古老的墙砖缝中所生长出来的带有千年植物基因的壁草,抚摸古老城门下那光洁润滑的青石板道上深深的辙痕,久远的历史,似乎与我们拉近了距离。此时此刻,我们仿佛可以听到:春申君黄歇在向我们诉说,他被“门里人”谋杀的自责与冤屈;听到了赵国名将老英雄廉颇,因受诬陷排挤,无奈投奔楚国,望北思乡,最后客死在寿春的遗憾;也听到了汉淮南王刘安,讲述他与八公求仙论道,撰写鸿篇巨著《淮南子》,总结整理二十四节气,发明豆腐美食的巨大贡献,而后来被汉武帝逼迫自尽的悲壮历史。
    与此同时,我仿佛还看到了: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在这里发生决定双方国运的鏖战厮杀——“淝水之战”,出现“八公山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壮烈场面,成为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还看到了三国末“寿春之战”、五代时宋太祖“赵匡胤困南唐”、清末“苗练兵燹”等发生在这个兵家必争要地的一系列战争,及其生灵涂炭,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痛苦的战乱情景。同时还让我仿佛看到了楚国名相孙叔敖、少年宰相甘罗、唐朝大诗人李白、宋代大文豪苏轼、南唐守将刘仁瞻、宋朝寿州知府吕龟祥、清朝帝师孙家鼐……等无数名贤精英,他们都曾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留下过光辉的足迹和不朽诗篇,为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让我们记住历史,感恩先祖们为我们留下的这一切一切。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