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潘集区高皇镇高皇村“好媳妇”何章娥
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知道她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
1996年,24岁的何章娥有了自己的小家庭。2006年元宵节,本来是一家团圆的日子,对何章娥一家来说却是痛苦的一天,和她生活了10年的婆婆突发脑血栓,从此便卧床不起。丈夫为了生计在深圳打工,很少回家,照顾婆婆的重担便压在了她的肩上。为了让婆婆早日康复,每天下班后,顾不上一天的劳累,何章娥都主动去伺候婆婆。为防止婆婆得褥疮,她坚持每天给婆婆翻几次身,并进行全身按摩。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婆婆在床上躺了八年,何章娥为婆婆洗澡、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精心伺候,从不厌烦。由于公公去世的早,为不让婆婆感到寂寞,她每天都会给婆婆讲一些外面的新鲜事和报纸上的新闻。婆婆逢人便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我家小娥比亲闺女还亲。”
为照顾婆婆,她很少回娘家,偶尔回去一趟也是来去匆匆。每次看着老母亲恋恋不舍的表情,她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愧疚。由于何章娥无微不至的照顾,婆婆的病情有了好转,如今已可以在家人的搀扶下下床活动了。何章娥的孝顺,人尽皆知。她多次被评为镇、村“好媳妇”,淮南电视台《今晚800》栏目也进行过专题报道。
她的支持是我工作的动力
由于离家太远,丈夫程宏一年才回家一次。但她理解丈夫、支持丈夫,她在家又当爹又当妈,勤俭持家,任劳任怨。为了不让在外打工的丈夫操心,她每次给丈夫打电话都是报喜不报忧,她说“本来人在外地打工就想家,要是再让他知道家里的困难,他还怎么能安心工作啊”。婆婆生病后,丈夫本打算放弃工作回家照顾母亲。她知道丈夫的想法后,就对丈夫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去吧,这个家有我呢!”当她把丈夫送上南下的火车后,才意识到自己又许下了一个沉甸甸的诺言。丈夫感慨地说:“她的支持是我努力工作的动力”。
妈妈是我最好的老师
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何章娥对孩子的教育却从没有放松过。她常说,“我们这辈子没有学习的机会就算了,一定要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她深深懂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子女。儿子从小到大,她没有过多的唠叨,也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影响儿子。在她的影响下,儿子从小就充满孝心、爱心、上进心。他每次买了喜欢吃的东西,总是先拿给奶奶吃;妈妈不在家的日子,他就一直不离奶奶左右伺候着;每次学校组织给困难或患病的学生捐款,他捐的总要比别人多。如今,正在淮南二中读高二的儿子程一鸣,不仅成绩优异,而且品学兼优、尊老爱幼、勤奋好学,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共青团员”。
(记者 朱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