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龙
茅仙洞坐落在凤台县城西南约3.5公里处之三峰山西南坡之上,本是一座天然石洞。三峰山属八公山西端余脉,地处淮水三湾,自然风光优美,而茅仙洞背山临水,风光更是优中之优,秀丽而幽静,为古“寿春八景”和古“下蔡镇八景”之一,也是新世纪淮南市人民政府命名的“淮南十景”之一,是出家人隐居或修炼的极好场所。
茅仙洞道教文化的发轫可追溯到西汉宣帝时期。据清《凤台县志》记载,汉宣帝地节年间(约公元前69——66年),老庄学派的忠实信徒、陕西邠州(今咸阳)居士茅盈从北岳恒山云游到此,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便在洞前结庐修行。后来,其弟茅固、茅衷亦因厌倦官场生活,且慕其兄修炼有成,便相携到此,“来栖下蔡西南山洞”。《中国道教基础知识》上也说:“茅氏三兄弟善医道,精药物病理,常行医民间,扶危济困,深受民众爱戴。”自此,兄弟三人共同在此学道修炼,采药炼丹,并为慕名而来求医问药的百姓治病疗疾,广结善缘,被当地百姓赞誉为仙人、神仙。由是人以洞居,洞以人名,茅仙洞的名声便开始在沿淮地区传扬开来。
据传,茅氏三兄弟高祖为东周末年名士茅蒙。蒙字初成,曾拜纵横家始祖鬼谷子为师,后隐于华山修炼,终成正果。三茅曾祖茅偃、祖父茅嘉皆仕于秦。父亲茅祚志在农桑,躬耕乡里,不再信奉道家学说。茅祚生三子,即长子茅盈,字叔申,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次子茅固,字季伟,生于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三子茅衷,字思和,生于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
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茅盈“少秉异操,独味清虚,年十八,弃家入恒山修道,后隐句曲,人称茅君。”茅盈自幼便仰慕其高祖茅蒙修道之风,18岁入恒山拜师修道,研究黄老之学及长生术,因此明于药性病理,精于医道。茅固、茅衷虽曾入仕,后因羡慕其兄茅盈修道有成,便弃官从道,来到茅仙洞。后游人渐多,山林不安,茅氏兄弟迁徙江南句容,择深山而隐居,至仙逝彼山。”
茅氏三兄弟迁隐江苏句曲山后,分别隐于华阳、蓬莱、玉柱三洞之中,继续潜修。当地百姓遂改句曲山为三茅山,俗称茅山,并尊三兄弟为“三茅真君”:茅盈为司命真君,茅固为定箓真君,茅衷为保生真君,被后来的道教茅山派奉为祖师,立祠供奉。
道家学派信徒茅氏三兄弟在茅仙洞住持修行,可以说只是开创了茅仙洞道教文化的先河,但其文化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到了东汉末年,随着河北张角为首的“太平道”和西南巴蜀地区张陵为首的“五斗米道”的创立,宣告了我国道教的正式诞生。茅仙洞,也自然而然地成了道教的重要活动场所。更为有趣的是,随着佛教的传入,三国以降1800多年间,茅仙洞一直是道、佛两大教派信徒交替住持、修炼的重要场所,道士、僧人、尼姑交替司庙,很少有门户之争。
三茅之后,及至西汉末年,古印度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并逐渐与我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习俗融汇贯通,渐次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宗教之一,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资料记载,大约在东汉中晚期,便有佛教僧人带两弟子来茅仙洞居住,从此便又开了佛教信徒在茅仙洞宣扬佛法的先河。此僧僧号长兴,他们来到茅仙洞后,便在茅仙洞洞外空旷地带建设庙宇,取庙名东林寺。长兴和尚之后,约汉末三国之交,又有法名长修者女僧一人,携二女徒来住,易庙名为元同庵,继续从事佛事活动。
三国时期,吴国道士胡道兴师徒三人来到茅仙洞,改庙名为长兴观,茅仙洞正式成为了道教的活动场所。胡道兴道长在此排出道士辈分“道德通玄境……白谨宗诚信”共一百字。到南北朝时期,有道长名李德兴者,师徒五人,来居观中,并易观名为隆兴观,道教活动更加兴旺。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隋统一中国,前后三百多年。而这一期间,正是佛教传播、兴盛于中国南北之际,而茅仙洞却一直由道教主持。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茅仙洞道教影响之深远。
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后,茅仙洞道观后续乏人。此时又有女僧名长静者率徒来住,重修宫观,复庙名为元同庵,与其徒数珠诵佛,从事佛事活动。唐初,茅仙洞又换和尚来守,僧名修山,携徒二人,庙遂改称淮滨寺。中唐时期,有著名异僧道树入住,一时佛事兴盛,香火益旺。大诗人白居易与道树私交甚密,曾写过一首《寄道树禅师》的七律诗相赠。
此后直到清末千余年,茅仙洞皆为佛家净地。史料记载比较有名的有,宋代名僧长安,住持期间易庙名为淮山寺。宋尽元兴,此地又来女僧三人,师名清修,又改庙名为元静庵。明洪武年间,主持和尚法号觉灵,带两名徒弟永祥、永庆在此落足,修复殿堂,额题古硖石寺。现庭房窗旁墙上,尚嵌存有明代凤台诗人张軏题诗石刻碑记一块。张诗写道:“石磴盘空入翠微,竹林疏处见禅扉。云封松顶鹤归晚,草刺山溪客到稀。百尺老藤悬峭壁,千年古洞依斜晖。方袍尽日闲无事,檐下穿针补纳衣。”可见当时佛事活动之一斑。
直到清末光绪年间,茅仙洞佛事衰微,道教活动再次复兴。民国24年(1935年),道家苏理纯、苏宗善广结善缘,化钱筹资,重修庙堂,更道观名为清天观。此后,又有胡里生、范宗兴、崔宗轩等道徒先后入观。
新中国成立后,茅仙洞的道教受到重视。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宗教政策不断得到落实,道观亦得到修整,面貌较之解放前大为改观,成为沿淮乃至省内外人们游览观光的名胜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