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在这片热土上彳亍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在这片热土上彳亍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2/24 5:48:2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尹 茜

     秋阳高照的一个周六,应朋友的邀约畅游于丰收后的故楚大地、瓦埠湖畔、舜耕山南。彳亍在这片热土上,所见热点频现,所感思绪万千。
    这块楚国故地,历史文化遗存丰厚。有大量的古墓葬、古遗迹和数量众多的出土文物,被史学家称为“古代文化的地下宝库”。著名的文化遗存楚幽王墓(李三孤堆)就位于瓦埠湖东北岸,杨公镇朱家集南约3华里,据考证为楚幽王熊悍之墓。
说到这片热土,就得说说位于杨公镇的楚幽王墓。
    据《寿县志》记载:墓的形制是土坑木椁墓。木椁周围约10多丈长,10多丈宽,10多丈深,均填有类似瓷土的“白膏泥”。这种“泥”胶性重,出土时软如泥,风吹后坚如石。墓底距地表的深度为10多丈。
    民国12年此墓出土一批文物,多为车马饰具及带钩铜镜等。
    民国22年,此墓又出土古物3000余件,以青铜礼器居多。铜器中有轿鼎、釶鼎、球形小口鼎四型。另有鬲、簋、簠、壶、缶、敦、俎、豆、盘、鉴、勺、量、箕、炉盘以及兵器生产工具等,其中铜器有铭者30余件,有楚王名者计有肯鼎2件,酓肯簠3件,酓感轿鼎、酓感盘各1件。
    民国27年,该古墓被国民党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洗劫一空,出土珍品数百件。有方木条100余根(围于棺周成方形),板栗色,质坚如钢,每根长3丈,宽、高各2尺。铜铎30余件,每个重二、三斤。红、绿花石70余块(置方木条格中),每块长8寸,宽3寸,厚1.5寸,色白如玉,石质细而坚。大铜碗、瓢30余件。铜鼎3只(于棺前),每只中二、三百斤,鼎周、鼎脚铸有浮雕的龙。大铜灯2台(位棺两侧),每台重100余斤。铜宝剑1把(居棺前正中),长3赤,柄有雕龙,光彩耀目。绿翡翠1个,球状,直径约一尺,面雕花纹。朱红棺材1口,长9尺,高、宽各3尺,重三、四百斤。壁、盖饰有浮雕的龙,色泽鲜艳如新。棺内有头发一束,龙袍的形状和花纹仍存。这批随葬品,均被李品仙运往香港私邸。
    经过多次的盗挖,楚幽王墓出土文物多达4000余件,其中青铜器铸客大鼎、四兽平府鼎等,堪称国宝。
    说到这片热土,不能不说到流经淮南境内、有千年历史的瓦埠湖。瓦埠湖由洼地积水逐渐形成,系江淮之间最大的淡水湖泊,安徽省五大淡水湖之一。地面径流涵盖合肥市的肥西、长丰两县部分乡镇,六安市的金安、裕安、寿县,淮南市的谢家集区等。《寿县志》记载:淝水出于合肥西北将军岭,西行入寿境,北流至东津渡,即古之长濑津,过长濑桥,又名肥桥,再西北流,于八公山南麓入淮,此即古时之淝口。遥想当年,江淮水道畅通之时,在寿县的东门口,一定是千帆竟过,万人攒动,无数的读书人、商人、老百姓,从这里去寿州赶考、经商、谋生,繁华无数。所以,东津渡自古就有一景——“东津晓月”被传为佳话,还个古之东淝河通往淮河的咽喉,商贾船只聚集,晓月当空,水天一色,石桥、扁舟、河水、波光组成一幅良辰美景,令骚人墨客流连忘返。
     如今,瓦埠湖因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成为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今年年初,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首批试点之一的瓦埠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项目正式启动。这一项目启动的目的是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去除核心保护区内的人为干扰及对湖滨带的各种不合理侵占,使湖滨带生态系统恢复为正常的良性循环状态,到2014年,中央和省、市、县各级财政相继投入5亿多元,完成这一盛大的瓦埠湖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到那时千年瓦埠湖生态环境更上一个台阶,水好、鱼好,家禽养殖好,用纯净的湖水浇灌出的粮食果蔬一样好,不难想象,“……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绿杨阴里白沙堤。”的美景仙境,那时一定会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说到这片热土,不能不说到尹氏宗祠。尹氏宗祠为淮南市著名景点之一,淮南地区唯一一座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徽派建筑。宗祠位居史院乡南3公里,为江淮腹地,楚国故土。历史上隶属多变,商代属虎方,西周属淮夷,春秋初期属夷虎,战国时期属楚,秦代分属九江郡之寿春,西汉属淮南国,魏晋属淮南郡,隋唐属寿州,明清分属庐州、凤阳二府,民国时期,属寿县,建国后,初为寿县属地,后属合肥长丰,2004年6月行政区划调整,归属淮南市。
    站在尹氏宗祠的戏台上远望,丰水期可以看到波光粼粼的瓦埠湖。尹氏宗祠不仅是淮南市著名景点之一,也被列入瓦埠湖游览景区之内,瓦埠湖的自然风光与古色古香的徽派古建筑相映成趣,可谓绝妙佳境。每当日落西山,晚霞映照在如镜般的湖面上,金色余晖中不远处又隐现一座海市蜃楼般的白墙黛瓦古建筑,这幅画卷不能说不是巧夺天工天下无双的杰作。
    尹氏宗祠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距尹氏迁徙至史院乡四百年后。几百年间尹氏一族,勤耕细作,繁衍了氏族,积攒了财富,于道光三年集资兴建了该祠。据长丰县志记载,祠属祭祖、授教祠堂,砖木结构,占地756平方米,坐北朝南,布局规整,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中为阁楼,高8米,长6米,宽7米。上下两层,层高4米。上层朝北为戏台,飞檐挑角。底层面南设三道门:外为月亮门;中为黑漆大门,门楣上方置“尹氏宗祠”匾额,下方置“忠厚家风”四字;里为雕花格子门。阁楼两侧建高6米,长5米,宽6米的边厅,出厦飞檐。前院东西筑青砖花墙,各开拱形门一个。中殿高8米,长16米,宽7米,重梁起架,斗拱出厦。前后无墙,为雕花格子门窗。后殿高8.2米,长21米,宽7米。内竖红灌木柱30根,柱基是八棱鼓形青石。后为砖体墙,前为花格门窗。飞角斗篷,雕梁画栋。中后两殿为砖砌封火山,两侧有走廊相通。全祠雕工细腻,施金绘彩。刻有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花鸟人物栩栩如生。尹氏宗祠距今近200年历史,历史积淀博大,文化底蕴深厚,祠堂规模虽然不大但很精致庄严。百余年来经过各代人不断地维修保护现在已成为淮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建筑珍品。
   无疑,这片热土,还有许许多多辉煌璀璨、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遗存让人惊叹,今次彳亍在这片热土上撷一漏万,捡拾了这么几枚珍贝,愿能以飨读者。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