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疫情监测 强化疫苗免疫
我市强化八项措施积极防御禽流感疫情
入冬以来,针对南方部分省份相继出现人感染H7N9流感疫情的严峻形势,我市及时落实疫情监测、强化疫苗免疫、建立健全免疫档案、强化动物检疫、无害化处理、推行科学养殖、加强疫情报告、强化物资储备和应急值守等八项措施,积极防御家禽H5N1和H7N9流感疫情,全力保障家禽产业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据市农委负责同志介绍,为强化疫情监测,做好预警预报,我市建立落实了三级疫情巡查制度,每周至少对辖区内的养殖场、活畜禽交易市场和屠宰加工场所进行一次全面检查,1月16日至2月10日,从各区县35个规模养殖场、14个交易市场和3处水网密集区52个场所共抽取样品1975份,省级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的结果为H7N9和H5N1全部阴性,市级实验室血清学检测的结果为H7N9抗体全部阴性,H5N1免疫抗体合格率89.6%,远高于农业部规定的70%标准,且免疫抗体不合格的血样主要来自农贸市场。为了强化疫苗免疫,构筑免疫屏障,我市严格按“程序免疫”和“补充免疫”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每月第一周开展集中补免活动,及时为新补栏、接近免疫保护期或免疫抗体监测不合格的家禽进行补免。我市建立健全了免疫档案,详细记录家禽存栏、出栏及免疫等情况,近40天内,全市共注射免疫H5N1和H9N2禽流感疫苗282.6万毫升,免疫家禽数量670余万只。为强化动物检疫,规范经营行为,全市52个检疫报检点全天候运行,随时申报随时受理,安排检疫人员到场到户进行检疫,日检疫家禽约3.5万只。全市126个较大规模养禽场、63个活禽交易农贸市场都派有固定的监管人员,对未申报检疫的家禽(牛羊肉)进行补检,日补检家禽约0.25万只(因禽流感影响和春节刚过,活禽上市量很少,全市日上市总量不到1万只)。我市强化无害化处理,加强了对病死禽无害化处理的监管,组织村级防疫人员加强对辖区内沟渠、湖河、荒滩、林地等场所的巡查,只要发现有死亡禽类或其他动物,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为强化技术指导,推行科学养殖,春节前后,我市集中开展了重大动物疫病规范化技术进场入户专项行动2次,共派出103名技术人员深入到722个养禽场(户),指导从业人员加强动物防疫管理和冬季饲养管理,重点提醒做好自我防护,做到封闭饲养,按程序免疫,定期消毒,科学诊治,最大限度地降低家禽发病几率。我市加强疫情报告,规范处置疫情,健全完善举报疫情的接待和处置工作制度,建立规范、科学的处理流程,对来人来电举报疑似疫情,及时派人到现场核查核实、诊断,并依法妥善进行处置。目前尚未接到正式的疑似疫情报告。为了做好应急准备,我市强化物资储备,目前,市级已储备4万元诊断检测试剂、200万毫升H5N1和H9N2疫苗、1000瓶消毒液、1000套防护用品,各县区也根据需要购买储备相关用品,确保出现重大疫情时,满足扑灭疫情和人员防护需要。我市还强化应急值守,全市各级动物防疫机构实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公布值班电话,保持信息上下畅通。从1月30日开始,市农委安排专职人员每天统计市场活禽及禽蛋上市量和价格,上报到省农委直至农业部,为争取国家出台拯救家禽产业政策提供原始资料。据统计,全市家禽产业日亏损额100万元以上,其中,6家种禽场日损失30万元,养殖场每出栏5万只肉禽损失30万元,每存栏200万只蛋禽损失在40万元左右。
(记者 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