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多措并举关心关爱见义勇为人员传递社会正能量
1月9日,尽管室外寒风凛冽,八公山区山王镇林场村见义勇为烈士孙志宝家中却洋溢着浓浓暖意。“老人家,新年好呀!您二老身体怎么样?家里有什么困难吗?”感受着亲切的问候与关怀,孙志宝的父亲手拿沉甸甸的慰问金禁不住热泪盈眶,动情地说:“我儿子牺牲十多年了,党和政府却始终没有忘记我们家,每年春节都来看望我们,我们老两口真得很感激!”
从2008年春节开始,我市连续7年坚持每年对所有受市级以上表彰的见义勇为人员开展大规模、“零遗漏”春节慰问活动。7年来,春节慰问见义勇为人员达841人次,投入经费总额约69万元。
见义勇为人员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和勇于担当的可贵品质,是淮南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财富。表彰奖励“最高标准”,困难人员“主动帮扶”,节日慰问“一个不少”……多年来,我市不断健全有效的保障与救助机制,引导全社会投入关爱与呵护,给予见义勇为英雄最优厚的褒奖、最真挚的关心和最贴心的帮扶,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英雄、争当英雄的浓厚社会氛围。
1992年以来,我市已先后表彰奖励见义勇为人员180人。为了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我市为每位见义勇为人员分别建立了“一人一档”的调查确认、表彰奖励以及主动回访、跟踪服务档案,特别是对见义勇为牺牲、伤残和生活特别困难的人员给予更多关注和照顾。
在孙志宝家的两层小楼房里,指着墙上挂着的烈士证、光荣证等,他的父亲回忆说,2003年9月的一天,同村一个3岁孩子不小心掉进3米多深的地窖,孙志宝听到呼救声后迅速赶到现场,毫不犹豫地跳进地窖里,拼尽全力将孩子找到并拖到窖口,孩子经抢救脱离危险了,但是孙志宝却由于在窖内缺氧时间过长,献出了25岁的年轻生命。“这么多年政府一直都很关心照顾我们,房子就是镇里出钱整修的,现在每个月能领到1000元的生活补贴,每年有民政慰问金5000元。”
见义勇为人员武克山当年因配合警方抓获犯罪分子致伤,“我没有正式工作,靠打零工挣点钱,妻子一个月也只拿1000多元工资,家里还有个上小学的女儿。”武克山告诉我们,有关部门了解到他家生活困难后,帮助申报了省见义勇为“爱心账户”救助,如今已享受每月300元的生活补贴有3年了。
2013年上半年,三年前就查出肝病、进行过多次治疗的39岁见义勇为英雄张宇柱被确诊为肝癌,必须做肝移植手术才能保命,但是此前为了给他治病全家已因病致穷,无力承担。无奈之下,他的老父亲向市委政法委寄去了一封言辞恳切的求救信,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援助。“得知这一情况后,我们第一时间前往张宇柱家看望慰问,同时帮助其申请有关补助,组织捐款活动,一共募集了约15万元。”市综治办工作人员介绍说,虽然最后张宇柱因为没有等到合适的肝源去世了,但是他的家人对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感激不已。
一组数据显示,2008年、2010年两次市级表彰,对牺牲人员的奖金标准分别为4万元、20万元,都是当时全省奖金的“最高标准”。2013年我市更是给予见义勇为牺牲人员63.1万元、其他每起见义勇为行为3至5万元的重奖。
人心向善,正义浩存。好人应有好报,英雄要生活得更好!
2008年修订完善的《淮南市保护和奖励见义勇为人员条例》明确了见义勇为表彰奖励的刚性底线和财政兜底原则,规定见义勇为人员在购买经济适用房、承租廉租房、就业、就学等方面享受优先待遇或免除费用等,从法律层面解除了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的后顾之忧。
一个个具体的数字,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幕幕动人的场景,见证了我市对见义勇为人员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的贴心做法,也感召着更多的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淮南发展注入一股匡扶正义、守护安宁的“正能量”。
(记者 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