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工作的主体是代表。2013年,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思路,深入开展“人大代表活动室建设年”活动,打造“代表之家”,为代表履职搭建新平台,让代表工作充满活力——让代表工作成为人大工作的一面旗帜
【核心提示】:“代表工作是人大常委会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也是省人大常委会2014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淮南市人大常委会在代表工作方面有创新、有经验,要认真总结好经验、好做法,本着注重实效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代表工作。”近日,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臧世凯在淮调研时,对我市人大代表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大通区上窑镇红光村因葡萄种植而闻名。2013年,该村人大代表围绕葡萄生产做文章,登门入户作动员,引进优质品种,扩大种植面积。全村扩种葡萄种植面积400亩,总面积达1500亩,葡萄品种达10余个品种,在全市第三届优质葡萄评比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代表作用的充分发挥,得益于我们在人大代表活动室建设中,建立了代表定期联系选民制度,让代表真正走进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采访中,大通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坦言。
“一把手工程”,以“基层能认上、代表能认同、群众能认可”为标准
“人大工作的主体是代表。2013年,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思路,开展了代表活动室建设年活动,旨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宣传人大制度,密切联系群众、推动代表履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玉成的一席话,道出了活动开展的初衷。
目标明则干劲足。实践中,市和县(区)人大常委会都将代表活动室建设年活动列为“一把手工程”,实施上“一把手负责”,行动上“一竿子到底”,考核上“一杆称衡量”。坚持市、县区、乡镇三级联动,充分调动基层和代表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以“基层能认上、代表能认同、群众能认可”为标准。同时,积极组织交流观摩活动,对先进县区,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奖励。全市各级人大共筹集资金100多万元,用于活动室建设。
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标准化。按照“因地制宜、便于活动、实用实效”的原则和“资源整合、规范实用、共建共享、一室多用”的要求,做到“六有”(有办公场地、工作制度、计划安排、代表专栏、活动记录、书籍资料);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有利于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扩大工作影响),对现有的代表活动室提标升级,把硬件搞上去;对新建的活动室,讲求实效,不搞“花架子”。为营造温馨和谐的工作环境,各活动室都做到“三统一”,即统一外挂标牌,统一内置相关工作制度,统一标准制成宣传牌。
建是基础,用是根本,做到“建一个、成一个、发挥作用一个”
“将代表的工作性质、工作重点、联系选民、履职监督等情况每半年向所在选区选民全面公开。”实践中,凤台县城关镇人大探索推行“选民评代表”制度,使人大代表由“要我履职”变为“我要履职”,代表与选民实现了“双向互动”。
建是基础,用是根本。为充分发挥代表活动室作用,各活动室都建立了以“五簿一册”为主要内容的档案,包括代表学习培训,活动,考勤,建议、批评和意见,接待选民,代表履职手册等内容。在日常活动安排上,将县区、乡镇人大代表和所在街道、乡镇的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全部纳入到基层活动室规范化建设和开展活动中来,并建立代表活动室运行管理长效机制,防止“建的时候轰轰烈烈、建成以后冷冷清清”。
代表发挥作用,一定要让代表动起来。实践中,推行代表接待日制度,把每个月15日定为“代表接待日”,由市、县区、乡镇人大负责同志接待来访的人大代表和群众。据了解,2013年5月以来,全市共接待代表、群众1000多人次,帮助解决困难问题200余件。同时,定期组织代表学习宪法、代表法、监督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人大业务知识,并结合代表的专业特长和实际能力,有计划地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农技指导、种植养殖、民事调解、文化宣传”等服务项目,丰富了代表闭会期间的活动内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目前,全市所有乡镇、街道96个(含村、社区30个)人大代表活动室已全部建成,较好地实现了全市五级人大代表小组活动有场所、有制度、有计划、有档案、有保障、有实效的目标。
事业无止境,新年新气象。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玉成表示,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将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正确认识人大代表,既尊重代表的主体地位,又着力提高代表综合素质,增强代表政治、法治、大局观念和依法履职能力;既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又着力建立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接受群众监督的长效机制,注重实效,创新探索,全省争先,真正让代表工作成为淮南人大工作的一面旗帜。
(记者 朱庆磊 通讯员 王亚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