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强力推进质量工作纪实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质量强市工作,注重全社会工作体系的构建,确保质量强市战略的深入推进,谱写了一曲高亢的质量强市的乐章。
实施三大战略 突出示范引领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调整充实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35个相关部门和县、区人民政府组成的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了《淮南市质量发展规划(2013-2020)》和《贯彻安徽省质量发展纲要2013年质量行动计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名牌产品发展战略的意见》等一系列举措,质量工作机制逐步完善、质量工作格局基本形成、质量人才建设初见成效,为质量强市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技术标准战略、科技创新战略,突出示范引领,使我市质量标杆带动效应更加突出,标准化在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业发展、引领转型升级中的有效作用更加彰显,科技进步更为质量强市工作带来了活力源泉。2012年,我市新增安徽名牌产品5个,安徽省著名商标11件,3家企业、1名个人分别荣获安徽省卓越绩效奖,16家企业的16个产品被评为淮南名牌。截至目前,我市共建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省级示范区9个,市级示范区67个;建立标准化良好行为AAAA级1家,AAA级14家,AA级8家,A级11家;建立省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3个;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11项,行业标准14项,地方标准30项。去年以来,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同比增长30.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2.4亿元,同比增长33.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2.2亿元,市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数36家,申请专利3000件,授权专利190件。
突出四个重点 提升区域质量
我市牢固树立大质量观念,把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作为质量强市的重点抓紧抓实。
一是产品质量稳中有升。在生产领域,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包装材料获证生产企业抽查合格率为97.93%,工业产品的抽检合格率为99.17%,比2011年提高0.6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19个百分点,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在流通领域,我市对食品、肥料进行了监督抽查,合格率分别为94%、87.4%,保持了较好水平;药品生产企业抽检合格率为100%,流通环节抽检合格率为92%,基本药物抽检合格率为99%;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25个,认定无公害产地55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识的生产企业19家、产品62个,处于全省领先行列。
二是工程质量稳步提高。目前已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交验合格率达到100%,其它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工程重大质量事故率为“零”。干线公路各项质量指标总体合格率为98.6%,农村公路一次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1.3%。
三是服务质量高效优质。全市商贸、通信、旅游、金融等服务行业主要单位积极推行服务质量国家标准,服务水平、用户满意度显著提高。
四是环境质量有效推进。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日均值达到二级国家标准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功能区噪音达到国家标准;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效,单位能源消耗呈下降趋势。
打造创新高地 夯实质量提升之基
围绕我市质量强市工作的总体布局,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目前,一个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国字号国家煤化工产品质检中心已经在我市建成并顺利通过国家认监委“三合一”认证,国家煤化工产品质检中心集产品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产品标准研发、信息咨询服务于一体,作为现代化的高端技术服务平台,它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必将有力推动我市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加快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我市经济潜在增长率。另外,在此基础上,结合淮南产业结构的特点,我市还启动建设安徽省煤电化节能检测中心、安徽省煤矿安全仪器仪表检测中心、安徽省防爆电器产品质检中心和淮南市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基地,打造创新高地,驱动创新发展。
随着质量强市战略的全面铺开,“质量淮南”呼之欲出。
(记者 武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