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基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试点工作综述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医疗垃圾,其毒性、感染性及其他危害性是普通生活垃圾的成百上千倍。如不加强管理,任由其混入生活垃圾或流散到生活环境中,不仅易造成污染,还可能成为疫病流行源头,严重危害群众身心健康。
为贯彻落实国家《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废物对群众健康和城乡环境的危害,自2011年起我市逐步开展市管医疗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目前集中处置率已达100%。2013年,市卫生局又选择田家庵区作为试点,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规范处置纳入卫生工作年度考核总目标,面向全区各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站、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开展集中处置工作,淮南也成为全省首个试点基层医疗废物集中、规范处置的城市。
基层探访——专人收集、专门存放、专车运送
1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田家庵区洞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访。在这里可以看到,该中心专门改造了一间用于医疗废物的暂存回收屋。暂存点内,印有显著标志的医疗废物周转筒、磅秤等设备一应俱全;医疗废物转运收集登记本上,清晰记录着去年12月份以来,每次收集医疗废物的名称、特性、重量及交接人员姓名、时间等内容。暂存点门上,也贴有包括医疗废物警示、禁止吸烟、饮食等明显标识。
“过去基层医疗废物很难做到集中处理,基本是以自行焚烧或填埋处理为主”。陪同采访的市卫生局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样做既易污染周边环境,孩子玩耍时也可能碰触到,甚至有些回收人员还专门收集输液瓶、医用塑料制品等变卖,给群众健康带来极大隐患。自2013年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田家庵区各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不仅将自产医疗废物及时入箱、入桶,还定期接收周边诊所、村卫生室收集转运来的医疗废物,由专人登记造册,专车定期运送,向专业处置公司交接,彻底杜绝了医疗废物留下的安全隐患。
专业公司——高温焚烧、分类处理、避免污染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大通区东部生活垃圾填埋场附近的康德医疗废物处置有限公司。运营部负责人引领记者参观医疗废物焚烧炉时,详细介绍了医疗废物的处理流程。据了解,该公司目前共有5辆医废转运车,每天都会安排专人将各地医疗废物运送过来,分类放入冷藏和普通暂存室,待集中一定数量后统一焚烧。
“我们这台焚烧炉,日处理医疗废物能力可达5吨,年处理1650吨,最高温度可达1200度。”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医疗废物在短暂存放后,会连桶一起运至上料平台,在密闭状态下完成分离,进入一燃室焚烧。焚烧产生的残渣则被运往合肥一家专门处置有毒、有害物质的专业公司处理,而产生的废尘、废气也需通过二燃室高温焚烧,再经冷却处理、布袋除尘等工序,确保无毒性、传染性且达到环保标准,才允许被排放和填埋。
经验做法——以点带面、规范管理、逐步铺开
为确保基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试点首炮打响,自去年年初开始,市、区两级卫生管理部门便层层动员,设点布面。在城区,医疗废物处置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单位,设立收集暂存点,各服务站、个体诊所按规定自行运送,由中心安排专人接收、登记;在农村,则以乡镇卫生院为单位,由各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按规定办理。同时,医疗废物处置公司也为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配备了转运筒、制定了收集表,并签订集中处置合同。
一年来,市、区两级卫生管理部门和医疗废物处置公司多次开展相关专业技术、安全防护等培训,并为收集、运送、贮存和处置人员配备了必要的防护用品。市卫生局还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医疗机构予以配合,并将之作为年度考核目标和核发执照依据,确保了试点工作的强力、有序推进。
“从今年1月1日起,潘集区各级医疗机构已全面开展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下一步还将在全市各县区逐步推开。”采访中,市卫生局负责同志表示,今年卫生系统将严格遵循《淮南市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扩面提速,为保障群众健康、守护生态家园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为全省其他城市开展基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提供有益的借鉴。
(记者 陈崇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