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淮南正式开通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系统,在肥14家定点医院就医可享实时结算
11月24日,省立医院皮肤科迎来一位前去就诊的淮南职工高某。经过多日的住院治疗,目前,高某已出院。与以往不同的是,高某住院治疗所产生的5000多元费用,只需结清个人支付的2000多元,不需要全额垫付医疗费,其余的3000多元医疗费当场就报销了,免去了个人异地报销的“奔波之苦”。
11月16日,我市医疗经办机构参加了省结算平台的第一批测试,从12月1日起,正式开通了省内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系统,与在肥的14家定点医院实现了异地就医实时结算。高某便成为我市享受异地就医实时结算的第一例“受益人”,截至目前,全市通过该系统在肥“刷卡就医”的市民已达41人,其中已办理实时结算的4人。
报销按市医保标准
记者从市医保中心了解到,医保运行13年来,我市基本医保覆盖面逐步扩大,已基本达到全民参保,医保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完善,参保人员的医保待遇也逐年得到提高。此次正式开通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系统,是在不转移医保关系、不改变待遇标准、不影响常规就医流程的条件下,参保人员按照规定,持社会保障卡在肥14家定点医院住院治疗,可通过省内联网实现即时结算。也就是说,如果参保人员是在淮南本地参加医保的,如果本人在合肥看病,就可以直接在合肥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实时结算。通过联网实时结算,有效解决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时费用垫付多、负担重、报销不方便、往返来回跑的问题,是关系民生的一件实事、好事。
据悉,在肥首批14家异地结算定点医疗机构是:省立医院、省立医院(南区)、省肿瘤医院(省立医院西区),安徽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第二附属医院,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解放军一O五医院,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南区),省第二人民医院、省第二人民医院(黄山路院区),安徽医科大第四附属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省妇幼保健院(东区),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合肥市滨湖医院,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广德路院区,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
异地就医备案是前提
市医保中心主任郑伟告诉记者,市民如果去在肥14家定点医院就医的,需要首先在我市医保中心备案。而备案则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通过本市医院进行转院就医的,在办理转院手续后,由定点医院报市医保中心备案,并将其相关信息上传至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上传成功后,就可在选定的医院进行刷卡就医;第二种是异地安置人员异地就医的,市民可通过电话告知市医保中心,就可备案;第三种是市民个人外出住院就医的,外出前需要到市医保中心大厅办理备案,由工作人员将社会保障卡相关信息上传至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办理备案手续后,市民可持身份证、社会保障卡,到定点医疗机构按正常流程就医治疗,出院结算时,只需要支付个人自付的部分即可。
郑伟提醒广大有外出就医意愿的市民,必要的手续需要首先办理,如社会保障卡、系统备案等,否则无法享受异地联网结算。目前,由于是在异地联网结算运行初期,我市只能和在肥14家医院进行异地联网结算业务。而到其他医院就诊的,仍按照原方式先全额垫付医疗费用,出院后,待备齐材料回市医保中心报销。
我市三家医院将纳入异地就医联网结算
据统计,每年我市参保人员异地就诊人数高达5000人以上,其中,患肿瘤、乙肝、糖尿病、胆结石的人居多。实行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变以往的个人先垫付、再报销,简化为“直接刷卡结算”,此举简化了参保人员报销的流程,也解决了市民反映突出的“垫支”和“跑腿”问题。如今,我市已列入全省第一批异地联网结算的地市,为此,市人社部门不仅对收费系统的异地结算接口进行改造,还对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服务设施范围、诊疗项目目录编码进行维护,与省人社厅进行数据对接,最大限度方便市民异地就医。
郑伟表示,目前,全省开展的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参保人员享受的是单向实时结算。我市第一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三家医院也已纳入到异地结算定点医疗机构中,今后,全省还将逐步实现城市之间的双向异地就医结算,最后推广至全省,即各市、县之间进行双向异地就医结算,下一步还考虑适时与长三角等地区互联对接,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异地就医联网结算。
(记者 李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