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民生新闻 > 酷暑生活的时代印记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酷暑生活的时代印记
【字体: 】 发布时间:2013/8/14 7:24:4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正如这首《童年》歌曲,这个酷暑让不少市民的思绪又回到了小时候的夏天——那时,还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空调和到处都有空调车的年代。那些年的夏天,淮南市民是怎么过的呢?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多位市民,和你一起回到记忆中的夏天。

      解放前:苦中也有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一个距今有些遥远的时代,我们身边的多数人都不曾在那个物质条件非常贫乏的时代生活过。而对于很多耄耋老人来说,年少时夏日消暑纳凉的经历是一段段终身难忘的记忆。

      家住谢家集区的王昌发老人今年86岁高龄了,耳朵已经有些聋,当提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夏季乘凉的经历时,老人的话匣子打开了。王大爷告诉记者,解放前他和家人在乡下居住,生活非常苦,经常吃不上饭,尤其是抗战时期,“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那时候夏天乘凉对乡下百姓来说,就是呆在通风的露天地里。有时大家就睡在各自用板凳木板搭成的小床上过夜。“那时乡下狼多,经常把村里小孩抢走,在外边过时,小孩和女人在当中睡,男人在外围巡逻。”王大爷说,当时乡下卫生条件很差,夏天室外的蚊虫苍蝇很多,能点上用纸糊住锯末制成的“蚊香”就算是奢侈的享受了。不过在艰苦的岁月里还是有不少快乐的记忆。“一到七月初七啊,我们就围着老人听牛郎织女的故事,老人家还会接着说好多神啊鬼啊的传说,渴了就用大水舀子舀木桶里的井水喝,可凉啦!累了就躺在木板床上看月亮星星,想老人说的故事。也是苦中有乐的!”

      上世纪50年代:只有一把破扇子

     “现在的夏天还是好过些的,有了空调,晚上也能睡好觉了!”今年65岁的蒋女士出生于1948年,每年夏天,她都回想起小时候,在淮河岸边长大的经历。

      蒋女士出生在安成镇蒋郢村,说起小时候的夏天,她就一个字:热!“一到夏天,就酷热难耐。”蒋女士说,上世纪50年代,她还是一个小孩子,夏天的时候身上经常长痱子,但是又没有什么药品,只能熬着。“白天最痛苦的就是烧饭,烧柴的时候要拉风箱,热浪一阵阵扑来,感觉整个人都被烘烤着。也没有什么水果、饮料,只能吃家里种的一点西瓜解解渴,但是人多瓜少,也吃不上几块。”

      在蒋女士的回忆里,白天没有太阳的地方还是比较凉快的,但最难熬的还是夏日的夜晚,“别提什么空调风扇了,连蚊帐都没有,只有一把破扇子。”家里的土房子里是不能待的,只能把床搬到外面,“那个时候地上虫子很多,睡到床上能防止被虫子咬。”

      因为靠近淮河,每到夏天的傍晚,就有很多人到淮河里去游泳,但是当时的蒋女士还是小孩子,大人是不会让小孩子去河里游泳的。“晚上,在家里烧点水洗个澡之后躺在床上,大人在旁边扇着扇子,到了下半夜,也能睡着。”蒋女士回忆说,那个年代的父母是很辛苦的,晚上要不停地给小孩子扇扇子,夜夜都睡不好。“还是因为当时的经济情况不好,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水平提高,夏天不那么难捱了,现在的孩子可真幸福啊!”采访最后,蒋女士颇为感慨。

      上世纪60年代:大树底下好乘凉

      在淮南市的大街小巷,高大繁盛的法国梧桐随处可见,尽管很多人抱怨过法国梧桐带毛刺的种子满街飞舞,但其强大的遮阴、吸尘功能和旺盛的生命力还是使其无愧于“行道树之王”的美誉。

      家住田家庵区铁路新村的刘先生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位“60后”,参天的法国梧桐下埋藏了他很多快乐的童年记忆。“大夏天最快活的就是在巷口的大梧桐树下乘凉了。拿着缝补过的大芭蕉扇,搬着小木板凳,经常和玩伴们绕着树打打闹闹。有时晚上干脆搭个木板床在树下睡,床腿绑上竹竿还可以搭上蚊帐。那时候的西瓜很大,我们叫‘笨西瓜’,最大的20多斤,切开了,一家6口人在树下吃得非常痛快。”刘先生很是开心地回忆着。真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呀!

      如今,市区道路两旁的树让来往的行人倍感惬意,一条路上如有了参天的大树,即使炎热的夏天,人气也是不会少的。

      上世纪70年代:防空洞变“防暑洞”

      1976年“文革”结束后,很多“人民防空工事”也就是俗称的防空洞由军用转为民用,开始对外开放,成为居民消夏纳凉的公共场所。防空洞位于地表之下太阳晒不到、升温小、湿度大,地表上下温差明显,所以防空洞也是“防暑洞”。

      家住谢家集区新建村的孙先生回忆道,1977年的时候自己才11岁,夏天经常去谢一矿铁路道口的防空洞去乘凉,里面的设施还是不错的,有照明灯、有图书室、有水泥砌的乒乓球台,老人下棋对弈,孩子打球、看书,街坊邻居唠着家长里短,各得其乐。孙先生说:“那个防空洞比现在龙湖路的地下商城还要深呢!”防空洞里的空气清凉,当时的一些电影院将防空洞的冷气引进室内,一有新电影放映便会引来众多居民前来观影消暑,一毛到一毛五的票价对于当时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

      上世纪80年代:数着星星入睡

      市民赵先生出生于1981年,作为一名上班族,白天办公室有空调,晚上家里有空调。8月8日晚,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原因很简单,感冒了,不能吹空调和电扇。但就在这样的闷热环境下,他的思绪回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

      “小时候暑假一直在农村生活,那时电风扇是奢侈品,平房也是极少见的,都是瓦房,于是乎院子里的大树成了最佳乘凉之地。”赵先生说,每天等到日落西山,家家户户都在大树旁支起床,但内陆的夏夜并没有多少风。“上半夜基本上热得睡不着,奶奶拿着蒲扇一直摇着,尽可能的让我早些休息,望着天上的星星,数着数着就睡着了。”

      到了90年代,家家都有了平房,夏天的傍晚时分,寂静的乡村就会热闹起来。一家家拎着大桶的井水,去给晒了一天的房顶降温,以期晚上在房顶休息时能够安逸一些。赵先生笑着说,效果并不明显,水泥铸成的房顶还是很烫,但小孩子在平房顶上玩耍除去了睡不着的烦闷。不过,这可让大人们很担心,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下来,便讲故事,说的最多的总是鬼故事,“吓得毛孔张开,也有丝丝凉意,因为害怕,紧紧闭上眼睛,慢慢也就睡着了。”不过,在楼顶上睡觉不能睡懒觉,因为太阳一出来,就会被晒醒。

      后来,有了电扇,再后来有了空调,赵先生一家人就很少在外面睡觉了。“现在怕的就是停电,空调一停,家里的小孩子就哭闹着不愿意睡觉,已经感受不到我们小时候那种夏夜难眠的滋味。”赵先生很有感触地说,“没有开空调的一夜,热的汗水不是成滴而是成线,几次睡着了又醒来,困极了又睡着,虽然难受,倒也是另有一番滋味,我想以后的孩子们也应偶尔感受一下,尝一尝夏夜难眠的滋味,感受原汁原味的夏天。”

      上世纪90年代:职工俱乐部最热闹

      在很多中老年人的印象里,直到上世纪90年代,夏季避暑最热闹的场所要数企业职工俱乐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拥有数量很大的职工和退休人员,很多企业拿出大片场地,将活动室、阅览室、凉亭和室外的大棚相结合,组成职工俱乐部,成为企业职工避暑娱乐的专门场所,对于退休工人来说更是充实生活、交友叙旧的好地方。

       家住谢家集区新华二村的朱先生虽然是位“90后”小伙,但曾经位于平山路的谢二矿职工俱乐部,对他有着非常难忘的避暑记忆。朱先生告诉记者,他只有5、6岁的时候,夏天就经常陪爷爷去谢二矿职工俱乐部避暑下棋。“俱乐部在夏天里蛮热闹的,室内有电风扇,室外的亭子里大树下也比较凉快,打牌、下棋、看报、喝茶、听书的都有,下象棋的最多,爷爷就是个业余下棋高手,老同事们轮着跟他下都不是对手。”当谈到现在谢二矿职工俱乐部已经不存在时,朱先生有些黯然神伤,“爷爷也不在了,那里真的是人非物也非了。”

      00后:避起暑来也多彩

      “现在的孩子真有福!”家住田家庵区绿苑山庄的王女士在厨房里用榨汁机为刚满三周的小外孙做着苹果汁。“他妈妈小时候也就吹吹风扇吃个冰棍,哪能比得了他呢。”室外像个大蒸锅,但王女士胖乎乎的小外孙可不觉得热,卧室里开着变频空调,他坐在泡沫板地垫上看着网络电视里点播的儿童节目,还能喝到外婆做的鲜果汁。王女士说,即便是出门,她家小外孙也是几乎时刻处在凉爽之中。“出门就贴防蚊贴,路上都呆在开着空调的车里,在外面吃饭也要到冷气开放的餐厅里,哪会受到热呢。”
王女士邻居家有个10岁的小男孩叫小伟,刚刚和爸爸从气温较低的烟台旅游归来,避暑之旅也让小伟长了不少见识。小伟的爸爸黄先生说,不能让孩子老呆在空调屋里,休息两天,就要送他去学游泳,既锻炼身体又能解暑。黄先生向记者介绍,去年暑假,小伟也就是呆在家里吹空调、开电视、写作业,出门的话就喜欢去快餐店吃冷饮、冰激凌,总之大都是坐着避暑,现在要带他动起来。“以前夏天吹吹风扇看看电视就很快活了,现在的00后啊,避起暑来也多彩!”黄先生感慨道。

      图一:炎炎夏日,孩子可以躲在快餐店里享受冰饮避暑,好不快活
      图二:老哥们几个围坐在阴凉地,唠上几个小时也不觉得累
      图三:大树下一片阴凉,老年人翩翩起舞

(记者 李钧 李严 廖凌云 实习生 褚骏超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