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护航 项目助推 结构升级 金融给力
我市多措并举促进经济发展
一季度以来,面临全球经济下滑压力不减和国内煤炭、电力增速放缓等诸多不利因素夹击之下,我市经济发展尽管面临重重严峻考验,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采取积极应对策略,多措并举,化解不利因素,创造了诸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积极因素:田集电厂二期、凤台电厂二期、平圩电厂三期相继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进入建设高峰期;淮南经济开发区成为皖北首个跻身“国家队”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志企业之一的陕汽淮南新能源汽车一期建成投产首季即录得产值0.96亿元……相信随着一系列利好因素的持续叠加、发酵,将为全年经济保持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态势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我市围绕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两型”引领,实施“四化”同步,围绕保持经济健康较快发展的举措正在紧锣密鼓付诸实施之中。
完善政策体系,护航经济发展。今年开局之初,我市即确立了通过丰富和完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大船保驾护航的思路。市几大班子领导带队组建了13个调研组,深入县区、企业走访调研,鼓励企业用足用好政策,主动帮助企业协调问题,解决困难。为保持稳中求进的良好势头,出台了《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加大企业帮扶力度、持续有效增加投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等七个方面,明确了支持经济发展的高含金量的30条具体政策;为加速园区功能完善、转型升级、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出台了《中共淮南市委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园区)转型发展的决定》和《中共淮南市委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园区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工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100平方公里煤化工基地规划编制启动;为支持企业总部落户,《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应运而生,从加强土地保障、经营贡献奖励、企业落户补助等10个方面,系统提出了我市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百家单位服务千家企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一季度反复酝酿,出台在即。
推进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引擎。没有项目,就谈不上发展。今年以来,我市以推进项目建设为抓手,以项目扩大有效投入。丰富完善了项目库。据统计,我市2013年共安排和谋划亿元以上重点项目607个,总投资达6075.11亿元,其中,今年计划投资超636亿元。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我市正在以集中开展违法建设整治为突破口的优化投资环境行动,实行重大项目市政府领导负责制,有力有效推动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喜报频传:平圩电厂三期等三大电厂全面开工建设,杨村矿、中安联合煤化一体化等一批续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日芯光伏一期、陕汽淮南新能源汽车一期建成投产,中移动安徽数据中心加快推进,城市水系建设、安徽理工大学新校区、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采煤塌陷区搬迁工程、十涧湖湿地公园等一批城市建设项目渐入佳境,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房屋建设,新建项目已开工5911套。
力推结构升级,孵化发展后劲。结合我市较为特殊的产业结构,我市在支持煤电产业等支柱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额度,力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孵化我市经济发展后劲。我市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家、省里的政策,积极争取各类专项扶持资金;另一方面整合设立了多种专项资金,增加实体经济和生产领域的有效投入,重点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投入。从2013年起,连续五年,每年整合5000万元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增加;5550万元自主创新专项资金,为企业自主创新增添了信心;各2000万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助推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强势起航;每年安排不低于1亿元专项资金,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等。一个个专项资金库犹如魔法师手中的点金石,正在培育孵化一个个淮南未来经济发展的聚宝盆。
强化金融服务,增强发展底气。资金犹如经济发展的血液。今年以来,我市加强了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交流,通过推进金融服务,增强实体经济加快发展的底气。为引导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市政府对市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的小企业、微型企业贷款,市和区(淮南经济开发区)财政按其当年季末平均增加额的0.3%给予奖励;鼓励本地企业通过重组方式取得市外上市公司控股权,通过重组将上市公司工商、税务注册迁入淮南并承诺5年内不迁离的,市财政给予200万元补贴;鼓励引导保险机构发挥桥梁作用,积极争取总部保险资金直投我市,单项融资额在1亿元以上且融资成本不高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给予保险机构最高50万元的奖励;我市还与金融机构联合开展了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业务,一次性注入2000万元风险补偿金作为增信手段,用于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业务所发生的风险损失。
(记者 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