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光辉足迹铸就不朽精神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光辉足迹铸就不朽精神
【字体: 】 发布时间:2013/3/14 6:45:1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他们身处偏远地区,艰苦不言苦;他们立足三尺哨位,苦干不苦熬;他们当兵尽义务,平凡不平庸!在20多年的执勤守卫任务中,“西淝河精神”已深深浸入武警淮南市支队官兵的灵魂深处,成为他们独有的精神特质——光辉足迹铸就不朽精神

      2367.22米,是京九铁路复线西淝河铁路大桥的长度。

      150辆列车,20多万人次的旅客,是这座桥每天的记忆。

      这座桥是武警淮南市支队最偏远的执勤哨所,每天伴随她的是坚毅挺拔的“橄榄绿”。为了保障铁路桥的安全畅通,武警淮南市支队五中队每天都要安排100多名武警战士,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巡逻和守护。

       26年来,身着“橄榄绿”的武警官兵身处偏远地区,立足三尺哨位,忠实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用满腔赤诚铸就“西淝河精神”,激发出广大官兵“艰苦不言苦”、“苦干不苦熬”、“寂寞不沉默”的旺盛斗志,使“西淝河精神”在新形势下得到了升华,在得与失、苦与乐、坚持与奉献的考验中,谱写出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艰苦不言苦,坚定信念铸魂励志

      西淝河铁路桥地处京九复线,平均每10至15分钟就有一辆火车从桥上通过,武警淮南支队直属大队五中队就驻守在桥的两端。

      这里地势偏僻,方圆五公里内渺无人烟,被人称为淮南的“西伯利亚”。上下岗哨时,一路上坟茔始终“陪伴”左右,老兵们打趣的比喻: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身后有“鬼火”、列车震耳鸣、干部陪站哨、数数到天明。

      夏天是烈日、暴雨,冬天是狂风、大雪,这不算苦;这里不通网络、地势偏远、交通闭塞,这不算苦;这里虫多蛇多,武警战士执勤路上身背钢枪,手拿驱蛇木棍,这不算苦;沿着铁路桥巡逻,每逢列车经过,武警战士都要提前躲进避车台,蹲下抱紧栏杆,才不会被一米外呼啸而过的列车卷走,这也不算苦!

      “最苦的是内心的那份寂寞,除了战友,这里长年看不到一个陌生的面孔,更别提现代化的城市了。”2012年退伍的武警战士熊志才在淮南两年的军旅生涯中,一直驻守在西淝河畔,退伍前的愿望就是想去看看淮南这座城市是什么模样。

      一年复一年,过惯了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的煎熬,五中队的官兵练就了忍耐的“硬功夫”。正是由于这份坚守,这份坚持,他们学会与铁路、火车沟通。在这里,每一位官兵都有一本口袋书,里面是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内容编制的“记忆卡”、“顺口溜”、“三字经”,身为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骨髓。

      越是艰难困苦的环境,越能激发革命的斗志和品格,五中队的武警官兵们用“永不放弃”创造着“西淝河精神”,并荣获了省武警总队表彰的十大标兵中队光荣称号!每一次看到呼啸而过的火车,他们都会感觉到自己的任务圆满的完成;每一次看到列车上闪过的车窗,他们都仿佛看到旅客在和他们打着招呼;那一刻,他们并不孤单!

      苦干不苦熬,创业精神催人奋进

      在中队的中心路上,官兵们树起了一座形似骆驼的石头,并以此来激励官兵不畏酷暑严寒,不畏雨暴风狂,发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骆驼”品质。

      建队之初,五中队除几排平房外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中队干部大眼瞪小眼:这样的环境怎么能拴得住兵心?

      说干就干,干部带头肩挑背扛,给营区铺上了草皮、种上了花卉树木,还特意把每棵树、每片草皮划分到每个人,让官兵们把自己种下的每棵树都当成一件作品,精雕细琢,认真呵护。

      那一年年初,战士李勇由于没有当上骨干,一度思想消极,工作无精打采,逢人便说,反正我没有希望了,训练对我来说也没用。班长朱津听到后把他带到荣誉室,讲三班的传统,讲中队是怎样创立的“西淝河精神”,讲老兵们默默无闻地建设中队的感人事迹。点点滴滴的感触汇成强大动力,在以后的日子里,李勇训练刻苦,并重新当上了骨干。

      针对中队老营房空闲多、地处偏远场地大、驻地农民有经验等优势,五中队制定了农副业生产计划。

      战士们在营院内因地制宜,小块种植、小片成林、立体圈养,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形成了“菜地有绿、笼中有鸡、圈中有猪羊,水面有鱼鸭”的种养殖生产格局,既丰富了官兵的餐桌,又培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每年老兵退伍之际,老兵们都有个不成文的约定——自发赠送中队洗衣机、微波炉、哨位取暖器、书籍杂志等,用自己微薄之力,诠释着对中队的铮铮挚爱。如同一支火炬,“西淝河精神”经过接力、传承,已经成为武警官兵巨大的精神财富和赖以团结奋斗的重要力量源泉。

      26年来,五中队主官换了一任又一任,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永远不变的是他们“坚定的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永葆我党我军政治本色”的信念。

      寂寞不沉默,争先干劲忠诚使命

      新兵刘海军曾经感觉站岗放哨守大桥没出息,不如担负警卫勤务威武帅气,而且每10分钟就有一趟列车,哨位离铁轨只有2米远,每逢列车驶过,都会出现耳鸣,对身体损伤很大,有打退堂鼓的想法。

      了解情况后,五中队邀请已转业的三级士官占红日回到中队,结合自己的当兵经历,以“十二年的坚守,只为‘你’能平安”为题,给部队上一堂生动而又精彩的思想教育课,使官兵内心深受感染,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那一夜,刘海军在日记中写到:“当过兵的人,大都会有站哨的经历,哨位对于军人,就如土地对于农民,我为自己是一名守桥兵而光荣和自豪”。
驻地在桥东,桥两端各有一个执勤点。自打从老兵手中接过钢枪后,每一位新兵除了担负守护任务外,还要和战友们从桥上运送物资到桥西的执勤点,每星期两次,一次往返就是一个小时,一送就是两年。退伍时,手中的钢枪伴随着“西淝河精神”再次传递……

      在五中队,“西淝河精神”的内容被张贴在学习室里,置于战士的床头柜和笔记本中,镌刻在营区的走廊及雕塑上,融入官兵的生活中。“西淝河精神”逐步成为推动中队全面发展的动力,成为凝聚官兵的精神支柱。士官班长张小伟来到部队不久,家里几次帮他联系好了调动,而他却婉言拒绝,他始终认为:“在这里,我得到的锻炼更多,收获更大。”

     “80后”的武警战士常宇是淮南本地人,家里开着连锁餐饮酒店,条件殷实。原先在市区内执勤的他却在2012年主动申请来到最偏远的五中队,甘做一名守桥兵。用他的话来说,80后成长的一代缺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更需要一种精神。是“西淝河精神”吸引了他,来到艰苦的环境磨练意志,也使他的人生得到了升华!

      “西淝河精神是五中队历代官兵扎根艰苦地区,牢记根本宗旨,尽心履行使命,在战斗实践中展示出来的80后官兵励志、向上、进取的精神内涵。”武警淮南市支队长张臻坦言,人要有一种精神,没有精神就没有灵魂,西淝河精神不仅仅是五中队官兵的精神财富,更是全支队官兵争先创优的底气和动力。

      这是一个群体血脉的延续,每个坚韧的“西淝河”的背后,都镌写着诸多感人故事,这既是前辈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新时期新阶段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

(记者 柏松 刘放)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