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民生新闻 > 把好节约“第一关” 练就点菜“硬功夫”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把好节约“第一关” 练就点菜“硬功夫”
【字体: 】 发布时间:2013/2/5 6:55:1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连日来,早报推出“拒绝‘剩宴’,倡导‘光盘’”系列报道,一时间,吃不完打包蔚然成风,“光盘”成为时尚。其实,“光盘”是因为菜点多了才诞生的。“我也想点的适量,可担心不够吃,一不小心就点多了。”有市民这样解释。假如把餐桌比喻成战场,那么“点菜”绝不亚于战前的“点兵”。怎样点菜能既吃得好,又吃得节约舒适,这里面可大有学问了。2月3日,记者采访了餐饮、企业、医疗等行业人员,帮助市民练就点菜“硬功夫”。

     “看人下菜”不浪费

        新年临近,李先生在龙湖路一家饭店请亲戚吃饭,12个人点了一桌子菜,但有一道菜——“红烧甲鱼”只有李先生自己动了筷子,其他人都没有吃。饭后,一名亲戚笑着说:“大家都没吃的菜,就是点的失败的菜。”这话让李先生也颇有点尴尬,无奈地说:“点菜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众口难调,难怪有人说,点菜如点兵,把握不好满盘皆输。”

       为了让大家成为点菜的高手,记者采访了我市某高档饭店总经理叶先生。叶先生经营酒店生意多年,深谙点菜之道,他说:“点菜,要看人下菜。要是没有考虑到宾客的喜好与禁忌,造成浪费就难以避免了。”

      走进饭店,就要明确为什么吃饭。吃饭的目的多种多样,有正规待客的,有好友相聚的,有加深感情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因此,来的人肯定也是不一样的。第一步就要看几个人吃饭,先按人头确定大致的菜数,比如6个人,就2个凉菜,4个热菜;8-10个人,2-6个凉菜,6-8个热菜;12个人,6个凉菜,10个热菜,不够再点,别多点。

      巧妙搭配口味全

      确定了要点几道菜,开始看菜单。目前,淮南的饭店有的是看菜单点菜,有的是看菜样点菜,但无论哪一种,都可以按照这样一种方法点菜。“先点凉菜,其次是开口汤、鱼、虾或蟹等海鲜,然后点烧菜、炒菜、素菜,最后点主食。”林先生说,这样能做到心中有数,菜肴组合合理。林先生提醒说,点热菜时,可以点1—2个该饭店的招牌菜,显出特色。

      具体点菜中,还要注意搭配菜色。以我们淮南常吃的中餐来说,并不要求每个菜都出色精彩,但讲究一桌菜的五味俱全,咸淡互补,鲜辣不克。林先生给出的建议是——两个不重复。菜品原料尽量不重复,比如点过红烧鸡,就不要再点蒸鸡;烹饪方法不重复,比如点过蒸鸡,就不要再点蒸排骨,可点成红烧排骨,避免都是蒸菜。

      点菜中还要注意荤素、口味、冷热等的搭配。以6人吃饭为例,2个凉菜就可点1荤1素,4个热菜就可点1主荤1副荤1荤素小炒l素菜;8个人,可以多点1个蒸菜1个烧菜;针对淮南人喜辣,点菜时可点1-2个川菜;有女性宾客,点1-2个甜品;有老人,点菜要“来软的”,点不需要费力咀嚼的菜肴,这样大家都爱吃,自然不会剩。

      要想成为点菜高手,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市民胡女士在我市某企业的办公室工作,她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她得常常负责宴请宴会的筹备工作,几年下来,练就一身点菜本领。她最擅长的就是安排工作餐,“一般工作餐是三五成群,所以点的凉菜不仅要有海鲜、卤水,最好还要有一些别致的小菜,而热菜要有一道海鲜,一道带肉主菜,外加两道荤素小炒,一道清口蔬菜,烫煲主食各一道,再根据吃饭人数点几道大众口味菜肴即可,保证管饱不剩。”

      春节吃饭别贪多

      俗话说“病从口入”,从健康角度来看,点菜也要注意膳食均衡,有益消化。上海长征医院消化科医师赵娟说,每年过年期间,消化科的病人就会增多,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吃得太多”。比如,患有脂肪肝的市民,要尽量避免油煎、油炸食物,多吃绿色蔬菜和白色水果;患有胆囊疾病的市民,要多喝水,别吃的太干;患有胃病、胃溃疡的市民,不要吃太酸、太辣等刺激性的食物;患有胰腺炎或自身肥胖的市民一定不能暴饮暴食,要吃的少一些;老年人晚饭要吃的清淡,尽量不吃肉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睡前2个小时不要进食,以免造成反流性食管炎。

      点一桌既好吃又好看的菜,色、香、味俱佳,自然满堂生辉,宾主欢愉,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浪费。春节期间,外出就餐,市民们不妨将今天学到的“硬功夫”露一手,以实际行动践行节约。

(记者 廖凌云)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