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安徽日报:塌陷区治理“先搬后采”群众叫好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安徽日报:塌陷区治理“先搬后采”群众叫好
【字体: 】 发布时间:2013/1/26 9:05:2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报讯(记者吴量亮)近年来,淮南市及淮南矿业集团改变以往“边采边搬或先采后搬”的做法,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实行“先搬后采”,仅凤台县凤凰湖采煤塌陷安置区就规划居住区2.8平方千米,计划安置8万人。从2011年起,我省全面实行“先搬后采”政策,2011年、2012年下达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安置项目130个,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或在建项目44个,受到塌陷区群众普遍欢迎。

  各地和各采煤企业从制定煤炭开采计划和塌陷区村庄搬迁计划入手,保障“先搬后采”相关政策得到执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先搬后采”政策的实行,既有效维护了塌陷区群众的合法权益,又保证了煤炭生产,并初步实现煤炭开采和美好乡村同步建设。
 
  皖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过去由于受“重建设、轻治理”、“先生产、后生活”等做法的影响,塌陷区村庄搬迁安置、治理存在大量历史遗留问题。从2009年至2010年,省政府实施皖北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重点解决塌陷区村庄搬迁的历史欠账,新建搬迁安置项目108个,惠及24.3万人,目前历史遗留问题已基本解决。
近几年来,结合美好乡村建设,一批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群众生计有保障的采煤塌陷区搬迁安置点,成为皖北地区美好乡村建设的示范点。淮北市烈山区洪庄村在塌陷区上做“精品工程”,水深的地方做鱼塘,发展水产养殖和休闲垂钓;水浅的地方填充复垦,栽植苹果、葡萄。如今,一个集生态餐厅、精品蔬菜种植、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农业精品园正在兴起。淮南矿业集团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由于省市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加强项目和资金支持,塌陷区村庄搬迁安置点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变化巨大,建成了一批交通、环保、水利、电力、学校、卫生等基础设施工程,且配套完善。塌陷区群众入住新居后,纷纷反映“住得安心、舒心”。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