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财经新闻 > 260万斤秸秆变废为宝免被烧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260万斤秸秆变废为宝免被烧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10/11 0:09:3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我市一家畜牧养殖企业研发玉米秸秆糖化青贮技术,并逐步形成一条成熟的秸秆回收产业链
260万斤秸秆变废为宝免被烧

 

      近年来每到夏收、秋收之际,秸秆焚烧总成为城市乡村绕不开的问题,有人在问:治理秸秆焚烧可不可以想个好办法。你还别说,真有。10月9日,记者获悉一家畜牧养殖企业,今秋回收秸秆260余万斤,不仅解决了农民秸秆焚烧的难题,还给自己和农户都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秸秆不烧地头就能变成钱

      10月9日,记者联系到了这家中龙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得知这家专收农民秸秆的公司坐落在凤台县尚塘乡。其公司周边农村村民介绍:往年没有中龙收购秸秆,他们只能把秸秆或是焚烧或是丢弃在渠渠沟沟里。该乡崔海村村支书崔怀连告诉记者:该村农田主要种植的是玉米,目前玉米收获机械化程度不高,缺乏秸秆还田技术,崔怀连说,每年玉米收获时秸秆处理是大家最头疼的事,很多村民索性把玉米秸秆倒进地头沟或水塘里,造成汛期阻水严重和二次水污染;劳力不足的,运不出的农户就将秸秆就地焚烧,漫天浓烟污染大气;燃烧不尽的秸茬留在田里,还影响下一茬作物的耕种。自从中龙公司下地回收秸秆后,农民们都把秸秆卖给他们,秋季遍地浓烟的场景再没有在他们的农田里出现。

      科技把秸秆变成了宝贝疙瘩

      记者走进中龙畜禽养殖有限公司,看到各种收购秸秆的车辆进出不息,工人们有的忙着过磅记账,有的往青贮饲料粉碎机里丢放植物秸秆,记者的鼻子里则满是加工玉米秸秆飘出的蔗糖香味。

      据该公司负责人刘景忠介绍:其公司2009年8月投资兴建,主要从事肉牛养殖生产,公司占地面积8250平方米,现拥有标准公牛圈3栋,面积2145平方米,年出栏育肥牛500头,产值550万元。刘景忠说:肉牛食用的粗饲料是公司的主要支出部分,以前这些饲料都是以每吨500元的高价从河南省买入,每年需投入购买饲草资金就需要56万多元,不仅价格高,有时候还因为饲料问题影响肉牛生长。经常为此发愁的刘景忠想到了凤台县当地农民大量废弃焚烧的秸秆,他想牛吃植物饲料,那些被焚烧的植物秸秆是否可以利用?想到这点,刘景忠就在秸秆转化肉牛饲料上下了功夫,几年来他通过参观外地养牛场饲草储存方法和从书本资料上学习钻研,逐渐掌握了玉米秸秆糖化青贮技术,最终把农民拿去焚烧的秸秆变成了肉牛爱吃的饲料。现在,中龙畜禽养殖有限公司仅秸秆转化饲料一项,每年即可节约开支达26万元以上,养殖成本大大降低,而以往被农民焚烧丢弃的秸秆现在真成了宝贝疙瘩。

      多方支持秸秆回收变成产业链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中龙畜禽养殖有限公司的秸秆回收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每年到了秋收季节,该公司就派出工人或是聘用临时工去农田收购秸秆,这样一来农民不出地头就能把废弃的秸秆变成现钱,农民们都很乐意。

      该乡王桥村村民王孝辉等三位村民就购买了农用运输车,到了秋收季节每天下地收购秸秆,然后运到中龙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售卖。王孝辉说:除去燃油费用外,他们每人每天能净赚300元左右,所以大家听说哪家收割庄稼了,都是抢着去收购秸秆。
秸秆回收期间,凤台县环保局和尚塘乡相关部门都对中龙畜禽养殖有限公司给予了大力支持,该乡信用社还专门办理20万元的贷款,支持“中龙”秸秆回收。采访中,记者获悉刘景忠还带动其他养牛大户扩大养殖规模,目的之一就是加大秋季秸秆回收面积,让更多的农民不再受焚烧秸秆的困扰。刘景忠告诉记者:其实每一种植物秸秆肯定都有他的用处,只是因为各种局限,我们还没有把他们利用好,相信不少有想法的人,一定能从他回收秸秆变废为宝的故事中吸取灵感和经验,找到一条解决当地秸秆焚烧的路子。

      图一为中龙畜禽养殖有限公司秸秆回收车开到田间地头收购农民秸秆。
      图二为中龙畜禽养殖有限公司把收购来的玉米秸秆进行粉碎加工。

(记者 苏国义 通讯员 刘长明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