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热线新闻 > 广场、游园与雕塑——生动记录淮南变迁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广场、游园与雕塑——生动记录淮南变迁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5/23 0:33:2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舜耕巍巍,淮水汤汤,西汉刘安,淮南为王;淮南千古,刘安所倡,文化胜地,有我淮邦;近百年来,淮南开始与煤结缘,煤电产业成为淮南经济的支柱,煤矿工人的辛勤奉献已经融入淮南这座城市的血脉;数十年来,淮南人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用自己的双手开创了今天淮南的城市新貌。

      站在今天的时间节点上,回溯历史,回首过去,再看看现在的淮南,这座城市的每次历史变迁都被用心记忆,细心讲述,而不同的是,有人用笔、有人用口,却不如用广场游园和雕塑来讲述更为生动。

      火车站广场:外地人眼中的淮南地标 淮南人眼中的回家航向

      淮南火车站广场,每天迎来送往远客近亲,不仅是淮南的城市窗口,更是淮南人回家的航向。

       “每年春节前,我都拖家带口从厦门回家过年,只要我一踏出淮南火车站的出站口,看到火车站广场和广场上屹立的淮南王雕塑,我一下子就感觉到,我到家了”,长期在厦门工作的淮南人张先生如此诠释火车站广场和淮南王雕塑在他心中的意义。现已定居厦门的张先生只有在春节期间才能回到家乡看看,每当他的孩子和妻子问及淮南时,他总是滔滔不绝的讲述着淮南的历史,在有一年下火车的时候,他还带着孩子站在淮南王刘安雕塑前给孩子讲述淮南的历史,他想通过这样的讲述告诉自己未成年的孩子,他的根在淮南。

      这个占地0.86公顷的广场,精心种植着金叶女贞、红叶小檗、葱兰、雀舌黄杨、高羊茅等各色植物,广场西侧是一片供乘客休息的园区,每棵树下都安放着圆形的长椅,供出门远行的人歇歇脚。高大雄伟的淮南王雕塑,总是最先赢得初到淮南的外乡人的目光,驻足观赏雕塑的游客们,通过阅读雕塑四周的文字和浮雕,可以简单了解淮南的历史和文化。

      这座淮南王雕塑,已经屹立在火车站广场上15年了。1997年12月26日在火车站广场落成。雕塑题材鲜明,造型生动,反映出淮南王的历史人物气魄,雕塑上部为淮南王刘安骑着一匹奔驰的战马,为铜质雕像。据记者了解,塑像高5.2米;基座为石材,长4.9米、宽2.8米、高10米,基座四周镶嵌汉白玉浮雕,主题分别为“著书立说”、“招贤纳士”、“发明豆腐”、“铭文题字”,除了汉白玉浮雕外,雕塑基座均由花岗岩构成,基座底盘分两层向外延伸。

      现如今,火车站广场和广场上屹立的雕塑已经成为了淮南的形象之一,它向人们述说着淮南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也展示着今天的淮南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谢家集三角游园:难忘煤矿工人风采

      淮南作为一座缘煤而建的城市,很多普通市民的家庭都与煤矿有着密切的关系。家住淮南市谢家集区的小周,出生于一个煤矿工人家庭,尽管刚过而立之年的小周现已成了一名医生,远离了矿区,但他依然对煤矿有着特殊的感情。

       “尽管我父亲就是煤矿工人,但我对煤矿工人最直接的认知并不是来自我父亲,而是来自谢家集区三角花园的那个煤矿工人雕像”,小蔡告诉记者,那时候,他只有七八岁,沉默寡言的父亲很少向小蔡说起井下工作的场景,但父亲身穿工作服、头戴矿灯、脖子上系着白毛巾的形象,小蔡却是牢记在心。“我小时曾站在雕像下面,仔细看过那尊雕像,父亲的样子就和那个煤矿工人雕像一模一样,我已经不记得,是我先记住了父亲的模样,还是先记住了雕像的模样”,小蔡动情的告诉记者,在他幼小的记忆里,那尊雕像就已经和父亲的样子划上了等号。

      那尊煤矿工人雕像,已经在谢家集区三角游园屹立了18年。雕像由三位煤矿工人塑像组成,意在展示淮南煤矿职工的风采。塑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紫红色,基座六角形,高2米,长宽各3米,该塑像由谢家集区建于1984年,塑像艺术造型水平较高,雕刻功底较好,人物形象丰满,题材贴切。

      煤矿工人雕像所在的三角游园,占地0.35公顷,位于蔡新路南头、夏郢孜立交桥北侧,种植的植物包括紫藤、香樟、黄杨等,另外还有长廊、假山、雕塑、凉亭等景观。作为老煤矿较为集中的谢家集区,这个游园建设较早,为煤矿集散区域增添了一抹现代园林城市的绿色景观。

      文化广场:铭记先辈壮举 感受生态和谐

      位于淮南市美丽的洞山大道南侧的文化广场,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种植的枫杨、马褂木、柳树、雪松、石楠等绿化植物四季常青,西侧的池塘喷泉、假山流水相得益彰。每天附近的居民在这里晨练休憩。文化广场,现在已成为淮南人最为熟悉的广场之一。

      可很多人不熟悉的是,文化广场的前身是纪念碑游园,其名称源自屹立在此的大鹏展翅雕塑,它原本是为了纪念和表彰参加洞山路会战的单位及会战者而建。由于纪念碑游园已为广大市民所熟悉,特别是大鹏展翅雕塑,许多市民对其已有很深的感情,2006年文化广场改造时,保持了原有格局不变,大鹏展翅雕塑被重新设计制作安装,寓意淮南跨越发展、迅速崛起。雕塑用青铜材质,雕塑基座、雕塑台基、雕塑四周均用花岗岩材质,色彩为暗红灰,色彩质感均与雕塑协调。文化广场的改造则重点进行文化主题的突出和深化,丰富了游园内涵,提升了其品味。

      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文化广场,其设计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理念,充分运用自然石材、树木、花草、流水等自然元素,水景突出山水文化。

      如今已退休在家的王女士,每天两次光临文化广场已经成为了她的生活习惯,健身娱乐是她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王女士告诉记者,文化广场和广场上的大鹏展翅雕塑是为了纪念那些曾经为淮南做出过贡献的前人,同时也为生活在当下的年轻人讲述着以往那些激情燃烧的建设事业,享受现在,不忘过去,是建造文化广场的深层含义。

      图一:淮南火车站广场一角,已经成为很多候车人的休息区域。
      图二:文化广场生态环境优美,每天吸引无数市民来此晨练休闲。
      图三:淮南王雕塑已经成为了淮南的标志性雕塑之一。
      图四:雕像中煤矿工人的飒爽英姿成为一代淮南人永不磨灭的记忆。

(记者 冯登成 顾成家 马南南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