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民生新闻 > 八公山下春正浓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八公山下春正浓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5/21 8:31:0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春天,阳光温热,岁月静好。
  站在八公山最高峰的升仙台上,仰望苍穹,俯瞰群山,层林点翠,细水蜿蜒。风,从耳畔轻轻掠过,一股清新之气顿时沁入心脾。好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好一抹如梦如幻的境界!“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那一刻,我甚至在想,这辈子除了八公山哪儿也不去了!可是,谁能想到,当年刚来八公山时,我竟是无比失望、无比后悔的呢?
  十一年前的那个夏天,我第一次来到淮南,因为毕业时签订工作的草率,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将要去的是怎样一个地方。车子从火车站出来,就一路向西,越走越荒凉,越走越让人沮丧,终于在颠簸了将近一个小时后,来到了我此番的目的地。
  下了车,我举目望去,瞬间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四周是破旧低矮的楼房,沿途经过的汽车卷起一阵烟尘,迷得我睁不开眼睛。下车地点到单位之间是一段土路,坑坑洼洼。路的两侧是棚户区,一眼看不到头,路边小饭店洗菜的污水直接流向马路,让人不得不时时注意脚下。单位靠近山脚,山风裹挟着细小的沙尘吹痛了我的脸,也吹痛了我的心。
  这就是所谓的城市吗?这就是自己可能要待一辈子的地方吗?我甚至觉得还不如家乡的那个小镇,不由陷入了深深的恐惧。
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在这个地方安顿下来后,习惯加上忙于工作,所以刚来时的沮丧感渐渐地被抹平。后来,成了家,生了子,注意力又更多地转向家庭。习惯了在八公山下待着的日子,也习惯了这种平淡琐碎的生活中,我没有感觉到生活的一丝异样,直到有一天,老家的父亲来看我,见到我就惊呼:“怎么变化这么大了?我差点以为下错了站。”
  变了吗?我对父亲的话心存怀疑。可是当我站在自家五楼的阳台上,向远处眺望时,我才理解了父亲那句话中暗含的惊喜。
当年下车的那个三岔路口,赫然耸立着两座高大华丽的地标式建筑,作为八公山的形象向路人昭示着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年的棚户区竟然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两爿干净整齐、高楼林立的住宅区,有了气派的大门,有了休闲的广场,有了保安,有了物业,有了停车场,还有了幼儿园。最赏心悦目的,是小区中的片片绿色,那么盎然,那么富有生意!
  当年的那条土路也早已不见踪影,一条宽阔整洁的柏油马路正沿山而上,直通山顶。山上还打通了第二通道,为了保护城市的环境,专门留给那些为城市建设做贡献的车辆。
  十年,身边如此这般地变化着,我竟“当局者迷”了。我不由又把目光转向我工作的学校,那里竟也正上演着魔术式的传奇!
  原本只有一大一小两座旧楼的校园,如今简直是天壤之别。一座办公楼稳稳地占据着大门的东侧,两栋学生公寓静静地对峙在校园的西边,不但旧楼翻新了,一座崭新的教学楼也拔地而起,北边的操场刚刚铺上了塑胶跑道,曾经长满杂草的荒地也被收拾一新......就连我此刻所站的五楼,当年也是一排排枯草丛生的瓦房呢!
  生活每天都有变化,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作为一个外来的淮南人,我的目光固然有所局限,然而,窥一斑可知全豹,我想那些令人欣喜的变化,一定也正在所有淮南人的眼中上演。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十年已如此,六十年更当辉煌!
  当有一天,淮南的煤点亮万家的灯;
  当有一天,八公山的豆腐呈上千家的饭桌;
  我相信:我的淮南,我的八公山,一定比此刻,春意更浓!(刘 静)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