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4月份开始,淮南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市场迎来了为期6个月的集中整顿,旨在提高全市驾驶员培训质量、规范驾驶员教学管理。与此同时,淮南市各驾校对驾驶员的培训制度也做出了多项新的规定,其中包括,驾驶培训须签订培训合同,学员在结业三年内的交通违法率,将成为衡量驾校培训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见淮河早报4月20日《消灭“马路杀手”打击非法驾校》报道)。此项整顿措施一出,为淮南市驾校培训由目前的“应试教育”向未来的“素质教育”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究竟怎样的一所驾校,才能称得上是好驾校呢?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的好驾校是能够让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拿到驾驶证。这样的评判标准深入人心,很多驾校打出的招生广告也正是迎合了人们的这种评判,很多驾校打出的招生广告也正是迎合了人们的这种评判,很多驾校广告最大的卖点就是“学员考试的通过率高”和“学员在校学习时间短”。在今天时间就是金钱的社会里,这原本也无可厚非,因为学员考试的通过率是一个驾校教学质量水平最直接的反映。通过率高,可以反映教练水平高,可以反映教学设备好,甚至暗示了驾校的关系资源。于是乎,那些通过率的驾校成了香饽饽,学员广泛信赖,驾校也以此为荣。
正是由于这样的评判标准长期占有广泛市场,一个最重要的事实被很多人普遍遗忘:驾校的立足之本,不是只为学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顺利拿到驾照,而是让学员成为一名熟练掌握驾驶技能的合格驾驶员。
标榜“学员考试通过率高”的驾校,怎样才能让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拿到驾照呢?那就必须让学员尽快通过驾驶员考试;如此一来,“应试教育”便成了不二法宝:凡是要考的内容,学员都必须熟练掌握,凡是不要考的内容,学员不用学,驾校也不教。
记者有一个朋友,刚拿驾照不久便去4S店买车了,在把爱车从4S店开回家的路上,问题便出现了:他把车停在十字路口等待绿灯,停车位置恰好处于上坡路段,绿灯亮起,他却无法顺利启动,他一松脚刹,车便向后溜,一阵手忙脚乱,他的车越来越逼近后面的车,急得后面的驾驶员大喊:“拉手刹!拉手刹!……”。度过上坡起步关口,天色渐晚,他需要打开汽车大灯时,却找不到大灯旋钮,他只得将车停在路边,拿出车辆使用说明书仔细研究,才最终找到了大灯旋钮。他在跟记者聊天时说,上坡起步是驾校里重点教授的必考科目,要领没记牢,当时一紧张就忘了还有手刹;至于晚上车辆照明的大灯在哪里,驾校老师根本就没提过,反正那时候考试也不用考夜间开车……
朋友的事例充分说明,拥有驾照并不等于拥有熟练掌握驾驶技能。如果这个事例好在有惊无险,那么下面的一串数字却是触目惊心:截至2012年2月底,全国驾驶人达2.39亿人,其中驾龄在3年以下的新驾驶人达到9125万人,占驾驶人总数的38%。据了解,2011年发生的27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中,14起因驾驶人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措施不当造成。
据初步测算,目前,全国机动车驾驶人仍将以平均每年2000多万人的速度快速增长,淮南市每年拿到驾照的新驾驶员也数以千计。而在其中,绝大多数从驾校毕业的驾驶员都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至于他们是否真正熟练掌握了驾驶技能,却需要打大大的问号。
即便是目前各驾校的“应试教育”模式,也同样执行的不好。记者在报名驾校学车时,和记者分在一组的一共13名学员,经过三个科目的考试后,顺利拿到驾照的学员仅有4名学员,通过率刚过30%。而对于一名刚从驾校毕业拿到驾照的新手来说,敢开车上路者,数量更少。更何况,很多驾校在近年来学车热的利益驱使下,盲目扩大招生、培训时间普遍缩水、教练员吃拿卡要行为等,也严重影响了驾校的“应试教育”的质量。
驾校培训模式,急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从今年4月份开始的淮南市驾驶员培训市场集中整顿以及相关新规定的实施,表明了淮南市驾校培训模式由“通过考试混驾照”向着“培养合格驾驶员”的方向迈进。其中一项新规是,驾校与学员签订培训合同,学员从驾校结业三年之内的交通违法率,将成为主管部门评判驾校的一项重要标准。主管部门将根据这一标准在内的考核体系,为淮南市的每所驾校打分,分数高低将决定驾校的排名先后。
由此可见,此次整顿的目标之一,是督促驾校将培养学员的驾车技能列入培养目标,而不再是单纯的考试过关拿到驾照。这一举措有利于驾校正本清源,督导驾校的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回到“素质教育”正确轨道上来。
驾校的培养模式向着“素质教育”转型,不仅有利于学员熟练掌握驾驶技能,也有助于学员提高遵守交通法规意识。记者在一所驾校学车时,教练员的一句“教诲”让记者记忆犹新:“交通法规不需要记那么牢,能考过科目一就行了,以后你们开车上路罚单‘吃’多了,保证你们交通法规记得比谁都清楚……”试想,本着这一原则教授学员的教练员,自然不会强调学员提高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更不用说传授驾驶员文明驾车、礼让三分等基本道德素质了。
任何惯用模式的革新、新模式的推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驾校培养模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也同样如此,这需要驾校、学员、主管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好在,我们已经在此次淮南市驾培市场看到了这种变化的苗头,看到了主管部门的前瞻意识,这便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记者 顾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