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淮南旅游唱响融合发展“三部曲”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淮南旅游唱响融合发展“三部曲”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5/18 0:52:3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树立旅游发展融合观,推动旅游业与文化、城市建设、工农业等有机融合,走多元融合发展之路,让旅游业实现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淮南旅游唱响融合发展“三部曲”

      旅游融合发展理论认为,旅游业不是单体,其发展需要支撑,必须树立大融合发展观。大旅游必须大融合。近年来,淮南旅游业着力转型,深化多元融合的发展理念,着力构建“大旅游格局”,建设“能源城中的旅游城、旅游城中的能源城”,推动淮南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变。

      第一部曲: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把“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的“金字招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的过程实际是体验文化、寻找文化差异的过程。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旅游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

      淮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璀璨的楚汉文化、淮河文化、煤文化,有享誉海内外的豆腐文化、少儿文化,还有道教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淮南旅游发展的“文化优势”。关键在把“文化优势”转变成旅游发展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我市着力实施“千亿文化旅游振兴工程”,从规划入手,编制了《卧龙山淝水之战遗址公园规划》、《春申君战国文化园核心区修建性规划》、《淮上明珠风景区知青文化园规划》等规划。目前,淝水之战项目正洽商协议,春申君项目“三个一点”的资金正在积极筹措。同时,依托八公山景区、茅仙洞景区,着力打好楚汉文化、道教文化牌。

      走出历史文化,且看红色文化。据了解,我市共有红色旅游资源43个,其中重点红色旅游资源11处。就红色旅游资源品质分析,新四军纪念林和大通“万人坑”教育馆为四级红色旅游资源,白塘庙革命活动纪念园、板张集烈士陵园、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知青文化园为三级红色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与红色文化融合,让“红色文化”托起“绿色发展”。我市编制了《淮南市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打造“安徽省红色旅游新兴体验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

      第二部曲:旅游与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实现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变

      做城市就是做旅游。旅游发展促进城市建设,城市建设为旅游发展提供创新基础。早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就说过,发展旅游要和城市建设综合起来考虑。近年来,我市秉持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宜居宜游宜学宜业的“四宜”城市。

      做旅游就要做城市。一个城市公园和湿地的多少,一个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这个城市的旅游生态效应。2009年,我市投入2亿多元,对市内唯一一座综合性市级公园——龙湖公园进行改造,有效提升了市民对城市绿色空间的需求。小桥、木栈道、亲水平台,水榭、走廊、座椅和园林建筑遍布园区,为城市平添一份幽静。装扮一新的龙湖公园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彻底打破了景区的围墙,完整地将“龙湖”的每一寸绿地和水面交给了市民和游客,2011年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我市还陆续开工建设了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大通湿地公园、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淮西湖公园等诸多城市湿地公园,同时加强了舜耕山风景区的保护,为城市增添了一个个“绿肺”。2009年以来,我市启动了三年城市大建设,让城市基础设施极大提升。目前,淮南正实现从“游客宜游”到“市民宜居”的转变,正在从一个旅游城市变成一个城市景区,可谓“城中有景”、“景中有城”、“城景合一”。

      做旅游就要做产业。在产业选择上,注重与城市建设的融合。主题公园先声夺人,投资60亿元“泰坦方舟”动漫项目正加快建设,今年将正式开园,预计每年可接纳游客200多万人次。同时,哈米王国等主题公园也正在建设中,待其建成后,两大动漫主题公园将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动漫旅游基地。俗语说,舞动龙头方能带动全身。海顿·焦岗湖影视城一期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已竣工;奥体公园、文商城旅游综合体、焦岗湖影视城二期等正加快建设。据悉,我市“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发展亿元以上旅游项目20个,实现旅游项目投资总额300亿元以上。

      第三部曲:旅游与工农业的深度融合让乡村欢歌和城市笑颜幸福“相拥”

       “能源城”、“淮上江南”,这是淮南的两张“名片”。顾名思义,“能源城”彰显的是淮南工业城市的特点,“淮上江南”彰显的是淮南的农业特色。这两张“名片”,恰是淮南发展旅游的优势所在。

      在旅游与工业的融合上,着力打造“工业城市中山水景观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实力最强”的城市。我市先后编制了“唐山煤矿井下观光游”、“田家庵、九龙岗城市记忆”、祁集煤化工基地旅游、“蒸汽机车体验游”等旅游项目。目前,正全面梳理工业旅游资源,保护工业遗存,编制《淮南市工业旅游发展规划》,逐步培育煤矿、电力和其他类型工业旅游产品。

      在旅游与农业的结合上,着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做旅游需要做品牌。将在全市农业科技产业园“6+1”的基础上,叠加“6+1”农业旅游规划,着力将旅游诸要素植入产业园,中沛温泉度假村、乐涧套休闲度假村等项目正加快建设,将在此基础上再打造一批国家4A、3A级旅游景区。此外,以上窑泉叮咚生态休闲山庄、孙庙黄金梨基地、祁集农庄为代表的十多处乡村农业生态园正在加快建设,将形成民俗风情游、生态观光游、休闲养生游、乡村体验游等旅游品牌,田家庵主城区至茅仙洞淮河风情水上游也将适时开通。据了解,目前我市共有5星级农家乐2家、4星级1家。节日期间,乡村休闲游表现突出,“绿色”生态休闲度假成为时尚。“到农家去吃土菜,到郊外去感受乡村美景”深受城里人的追捧。旅游与农业的融合,实现了乡村欢歌和城市笑颜的幸福“相拥”。

      “任何一个地方都有旅游资源,淮南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做的是‘效益最大化的旅游’,而不仅仅是‘有效益的旅游’,更不是‘门票经济旅游’。”采访中,市旅游局局长陈岩如是说。    

      大融合,大发展。目前,一个“深度融合”的旅游发展战略正在淮南大地上生动实践着,其带来的科学发展硕果累累。据统计,2011年共接待游客804万人次,同比增长34%;全市旅游收入34.75亿元,同比增长39%。

(记者 朱庆磊)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