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同享和谐的温暖阳光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同享和谐的温暖阳光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5/17 0:30:0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喜迎淮南建市60周年成就回眸之社会事业篇

      镜头一:走进潘集区刘集小学,花香草绿的校园洁净怡人,图书室、乒乓球台、篮球架等文体设施齐全。透过教学楼电教室的窗户清晰可见,新时期的农村娃儿正在老师指导下上网遨游,接受新知。

      镜头二:八公山区山王镇卫生院里,挂牌上岗的医护人员热情周到,就诊拿药的患者秩序井然,干净整洁的办公楼内妇儿、B超等诊室一应俱全。张贴有药品降价对照表的便民信息栏,吸引着过往群众驻足观看。

      镜头三:田家庵区安成镇连岗村文体广场上,放学归来的孩子在农家书屋里汲取“营养”;一身运动装的农家小伙在塑胶篮球场上激烈“厮杀”;扔下锄头的庄稼汉们在文娱活动室内吹拉弹唱,走“马”移“车”。

      一组组镜头折射出的,只是我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个缩影……

      60年光阴荏苒,60载沧桑巨变。1952年建市之初,淮南的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医疗卫生条件落后,文化体育活动匮乏,保障体系缺失,各项社会事业根本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正常需求。长久以来,这种状况未曾有效改观。1978年,改革春风唤醒了沉睡的能源沃土。我市在大力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体制机制,出台惠民政策,各项社会事业逐渐呈现出与经济同步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着力构建和谐淮南,打造幸福家园,让广大群众“免费受教育、看病不再难、休闲有去处、生活有保障”等美好愿景一步步变为现实。城乡市民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幸福指数年年递增,节节攀升。

      ——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建市之初,我市仅有20余所中小学,教学场所设施简陋落后。1978年前,全市270多所中小学的4000多名教师中,受过正规师范院校培训者寥寥无几。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协调发展和规范发展,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布局调整,提高办学水平,扎实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绩效工资等改革,逐步实现了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均衡、协调、快速发展。

      资料显示,仅“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就达62.34亿元,教育固定资产总值净增加6.05亿元,校舍面积增长65.4万平方米。目前,全市已有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64087人,各类中等及以下学校700余所,在校学生371447人,拥有省级示范中小学和一类幼儿园21所、市级54所;高中阶段入学率达76.2%,中小学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学前三年在园幼儿达48000余人;教职工总数23600余人,在职教师培训覆盖面达100%,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均在90%以上。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任务全面完成,且全部装备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全市各中小学都可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教学设备开展教学。

      ——卫生事业快步前行。看病吃药,民生大事。建市60年来,我市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国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卫生事业的长足发展,也为全市群众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尤其是近几年来,全市卫生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卫生民生工程为抓手,以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大力开展卫生民生工程建设,免费开展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有效缓解了困扰群众多年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目前,全市共有卫生医疗机构1178个,卫生技术人员11671人,床位11649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网上审批,实行门诊统筹,参合农民医药费即看即报,参合农民受益率达95%以上。2011年,全市参合农民达122.16万人,参合率为101.44%。47所乡镇卫生院、573个村卫生室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177个,基本形成了社区居民“15分钟就医圈”。我市在全面完成10类41项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过程中,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045476份,超额完成省下达指标;举办健康教育3072次,预防接种889209人次,开展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212604人次,孕产妇管理服务151984人次,免费为505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

      ——文体事业大放异彩。建市60年来,我市以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为重心,不断加大财政支持投入和资金争取力度,强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民生工程建设,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截至2011年底,我市共有文艺表演团体3个(不含民间组织),文化馆8个,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4个,广播、电视覆盖率均为100%。全市4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建成投用,在577个行政村设立了农家书屋,每个书屋、文化站均配置有大量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体育健身器材。我市还通过成功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2131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文化下乡、“大地欢歌”群众文化展示等系列活动,将基层文化服务网点覆盖到全市所有的乡镇、村和社区。

      建市60年来,淮南竞技体育人才辈出,群众体育亮点不断,场馆建设日臻完善,体育产业多元发展,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我市先后为全省、全国和各类体育院校输送人才1600余人,涌现出丁照芳、蔡维艳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并于2009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08年以来,我市先后成功承办奥运圣火传递、省十二运、全国“市长杯”乒乓球赛等重大赛事活动,省十二运我市金牌数、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雄踞全省第二;“十一五”期间,投资5亿元兴建的市体育文化中心、市全民健身中心、市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市体育宾馆相继投用,我市与中体产业集团合作建设的奥林匹克公园也正在加紧建设;截至2011年底,全市已有晨晚练点600多个,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935名,我市的体育彩票销售总额也突破9500万元,直逼亿元大关。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只有安居乐业,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建市60年来,我市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明显变化,职工收入显著提高,社会保障日益健全。尤其是近年来,我市积极出台多项配套政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化解种种因素导致的就业难等问题,快速建立起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到2011年底,全市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社会保险参保总数达到229.8万人次,新农保试点扩大到3个县区21个乡镇,城乡居民实现参保45万人,30.01万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28.8万名职工参加了市级基本养老保险,49.05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1.15万未参保职工全部纳入职工养老保险,2.7万“老工伤”人员及其遗属全部纳入基金统筹范围。我市社保基金总收入30亿元、总支出25.6亿元,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均达到1288元,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月均达到520元。异地退休职工享受到“同城服务”,市外约定医院覆盖到“京皖沪宁”,各类参保人员按时足额享受到相应的社保待遇。

      温暖人心的“民生数字”,真实反映着淮南市委、市政府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高度关注社会事业发展的深厚情怀。遮风挡雨的“民生大厦”,架起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坚实稳固的“连心桥”,也在不断激励、指引着我市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向着更加健康、和谐的方向快步疾行。

      图:剪纸艺术进入田家庵区洞山社区。 

(记者 陈崇韧 陈海涛)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