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民生新闻 > 淮南市初建时的文化建设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淮南市初建时的文化建设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5/14 8:38:2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田富华 王 彪)

    为纪念省辖淮南市建立60周年,近日约了几位老友到九龙岗淮新路、九龙岗镇淮舜社区,探索早年淮南煤矿局、淮南铁路局旧址。同行的多为文化人,自然而然地忆起了60年前的文化建设。
    1949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豫皖苏军区6分区12团,在团长蒋翰卿、政委霍大儒率领下,占领田家庵,继而进军大通、九龙岗,宣布“淮南三镇”得解放。由此开始至1952年6月2日淮南矿区改为省辖淮南市,地矿党委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努力恢复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大力开展文化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
    正如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所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1949年8月,淮南矿区警备区司令员桂俊亭、政委吴伯文决定在政治部系列成立文工队,开展文化工作。当时,滁县军分区警备团奉命调来淮南,充实矿区警备部队,总兵力达4个营2000人,有强烈的文化需求。警备区文工队立即排练歌剧《兄妹开荒》、《王贵与李香香》、《王秀鸾》等到部队驻地巡回演出,受到官兵欢迎。
    为了配合地方庆祝秋粮丰收,警备区文工队报经矿区党委吴伯文书记、煤矿公司柴化周经理批准,组织了腰鼓队与黑泥洼乡王巷村村民联合演出《藤牌对马》;与廖家湾、年家岗等村联合演出《彩莲灯》;与洛河一带村庄《锣鼓棚》联合演出,盛况空前,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和赞许。
    1950年10月,警备区文工队奉命集体转业到地方,改为淮南矿区文工团,继续开展文化工作,活跃在淮南城乡。
    老文艺工作者贾天与回忆说:他们当时都才十八九岁,充满了革命激情,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除了编写剧目、排练、演出,还深入农户和民间艺人家中,帮助搜集、整理和挖掘民间音乐舞蹈。所以才有了1954年、1956年、1957年淮南民间文艺在全省的演出奖、挖掘奖、挖掘整理奖等重大奖项,《锣鼓棚》的吹奏音乐还被收入了《安徽省民间音乐》一书,广为流传。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还很不理想,仅在1950年由可应理作的歌曲《拾柴火》在《南京歌声》发表。
    画家黄祖兴曾在50年代做过群众文化工作。他回忆说,早在1949年秋天,淮南煤矿特区就成立了文化馆,后在田家庵淮河路改名为市人民文化馆,1950年县级淮南市人民政府拨粮3万公斤作为基建费,在田家庵东升街为文化馆兴建瓦房7间、草房18间的四合院,馆内设图书室、乒乓球室、广播室、课堂等。1951年市人民文化馆改名为中心文化馆,设立文艺股、宣教股、行政股、广播站。虽说编制只有12人,但都很年轻,积极性也很高。比如说,为了配合扫盲工作,市中心文化馆与市总工会密切协作,成立了工作业余学校和市民业余学校,有专职教师30多人,兼职教师40多人,学员3500多人,开设了初级班、中级班和妇女识字班。到1954年统计,两校共培养学员1万多人,可以说是成绩卓著。
    市中心文化馆于1951年购置了8部汽油灯放映机,自己绘制幻灯片,根据当时的中心工作任务,编写解说词,为群众放映、解说,形象生动。馆里的黑板报编委会工作认真,每天都编写宣传材料向各部门、各单位发放,供他们办黑板报时刊用。据1953年统计,共有黑板报192块,先后刊出8600多期。此外,市中心文化馆还在田家庵地区建立了100多个读报组,通过读报活动,向群众宣传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方针政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市中心文化馆组织工人业余宣传队,到厂矿巡演和进行街头演出,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抗美援朝期间,他们编演的街头活报剧《美国佬,快滚蛋》既配合了当时的参军参战,又进行形势教育,令很多老人至今记忆犹新。
市中心文化馆的工作业余宣传队还主动邀请1950年来淮落脚的凤台县展沟(今属利辛县)业余梆剧团(后取名淮南市民生梆剧团)演出了现代戏《解放临城》、《朝鲜儿女》和传统优秀剧目《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受到上级领导好评和群众夸奖。
    1952年,市中心文化馆工作业余宣传队与江苏省徐州市迁来淮南的新风评剧团联手到九龙岗等地演出,先后排演了《小二黑结婚》、《红色联络员》、《白毛女》、《红二师》、《麦收的时候》等革命现代戏,以及《杨三姐告状》、《清宫外史》等优秀传统剧目,名声远播,后应邀到上海、天津、武汉、郑州、保定、扬州、开封、石家庄等地及省内各市、县巡回演出,取得成功。
    总之,60年前淮南市初建时期党委政府就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了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为淮南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