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好人,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字眼,能源城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土地上,都不乏好人的身影。潸然泪下的一幕幕情景,感动你我的一桩桩事件,都如电影镜头一般在脑海浮现。
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淮南好人”栏目,让我们一同回忆那一个个好人好事,感悟那一份份荡气回肠。
如果说她是一朵纯净的百合,那么彰显不出她英勇的行为和果敢的精神,如果说她是一支浓郁的玫瑰,则表达不出她低调的为人与亲和的态度。她是杰出女性,是先进干警,她是优秀党员,更是维和英雄,她的名字家喻户晓,她就是汪雪艳。
2011年4月,汪雪艳被任命为淮南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政委,一年多来,在新的岗位上,她积极把自己在国外接触和感受到的先进管理理念用到新的工作中,将警校的后勤和教学工作细化成一个个标准的工作流程,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评估,按照工作流程来打造团队,使警校的管理理顺了关系,提高了层次。
除此之外,汪雪艳提出创造精品课程和打造品牌教官想法,在一年的时间内,先后派出三批教官分赴上海、杭州、长沙等地学习,她提出情景式教学、讨论交流式教学的具体做法,不断地将先进的理念推广到民警中,使得淮南警校的教学水平在全省受到好评,也使淮南市民警的警务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许多基层民警都表示淮南警校的教学贴近实战,受益匪浅。目前淮南警校的警务技能课程已成为全省的精品课程,一批教官得到了表彰和好评。
虽然现在的汪雪艳投入到了工作中去,但是过去那充满鲜花,布满荆棘的道路中的一个个故事却从未被人忘记。
2006年,汪雪艳经过公安部海选,从700余人中脱颖而出,参加了公安部举办的维和警察培训班,经过了九轮死亡淘汰,通过联合国维和行动部甄选,2009年9月,与其他16名中国维和警察被公安部派遣赴海地任务区,代表中国二百万警察,参加维和行动。
一年中,汪雪艳与战友们并肩战斗,在各自不同的部门里,发挥特长和协作精神,以踏实、勤奋、勇于奉献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任务区同事们的肯定和赞扬,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为祖国争了光,为警徽添了彩。由于当地语言不通,想做慈善救助工作十分困难,但汪雪艳主动与部门主管沟通,表达了中国人对海地人民进行慈善救助的美好意愿,她积极与加拿大警队联系,共同探访多个孤儿院,了解孤儿院紧急所需,列出单目,制成各项救助计划,最终将国内救助基金落实到各孤儿院,解决了孤儿院的部分住房重建,以及一段时间的食品供应。海地人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爱心和善心,大大提高了国家形象。
海地发生里氏7.3级大地震后,死亡了23.5万人,近百万人无家可归,使得这个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雪上加霜,人民生活异常艰苦,汪雪艳在开展联合国维和工作的同时,每日从警队战友及防暴队战友那里,搜集大量食品和饮用水,利用每日上下班路上,将食品和水分发给路边的妇女、儿童,她还经常自掏腰包去超市买大量食品,糖果分发给难民,战友们都知道她这个习惯,主动省下食物,托她带给灾民。她临危不惧,与警队团结合作,体现了中国维和警察的风采。
2010年10月汪雪艳出色地完成了维和任务,荣获了联合国国际和平勋章,如期回到了祖国。获得种种殊荣,赢得阵阵赞誉后,她的笑容依旧柔和甜美,在新的工作中依旧尽心尽力,在能源城人民的心中,她无疑是最美的女人花。
(记者 付莉荣 实习生 徐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