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深挖内涵 放大效应 打造品牌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深挖内涵 放大效应 打造品牌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3/27 0:58:2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专访中国豆腐文化节顾问、国内知名节庆策划专家林醒愚

      3月24日,2012中国豆腐文化节战略策划研讨会在洞山宾馆召开,国内知名节庆策划专家、中国豆腐文化节顾问林醒愚来淮做了主旨发言。在研讨会召开间隙,记者就豆腐节的相关问题采访了林醒愚。

      作为北京大学节庆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青岛国际啤酒节首席顾问的林醒愚对淮南的豆腐赞不绝口。他开门见山: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著名的《经济展望》杂志曾经宣称:“未来十年,最成功、最有市场潜力的并非是汽车、电视机或电子产品,而是中国的豆腐。”这句话可能是当时外媒对中国豆腐最有分量的前景预设和由衷褒奖,作为遐迩闻名的豆腐之乡,淮南完全具备乘势而上的底蕴积淀和外向拓展的路径优势。

      豆腐节根植历史深入更需细细“反刍”

      在日常生活中,豆腐是林醒愚最喜爱的食品之一。他说,无论大席小宴,总希望能有豆腐美陈其间。从文化的意义上分析,能持续两千年而不衰,既上升到“国粹”、“龙脑”和“风靡全球”这个份上,又普适至亿万大众、凡俗百姓的餐桌,确乎是罕见的奇迹。

      对于中国豆腐文化节,林醒愚表示:虽然中国豆腐文化节已经跻身国内一流节庆活动,但感觉这个节日有欢乐,少欢动;有兴致,少兴奋;有释放,少狂放,在情感消费需求和公众欲望指向方面,还有不小的拓展空间。淮南豆腐节植根于历史深处,不乏文化濡染,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统节庆,所以要细细反刍和节节审视:在视觉上是否存在审美疲劳;在听觉上是否多为老生常谈;在味觉上是否口感单一;在触觉上是否缺少弹性。

      应该创意更具淮南特色、豆腐特性和地方独有的专属仪式,使之固化成为令世人翘首企盼的经典瞬间。

       “瘦身”与“补壮” 让豆腐名扬四海

       如何更能办出豆腐文化节的独特魅力呢?林醒愚有他自己的见解:豆腐节在活动总量上可能需要“瘦身”,在特色方面则需要“补壮”,这样有利于节日凸显特色、提升魅力。处理好节日形态单纯与内容设置丰富的关系,协调好关键性活动与配合性活动的关系。与豆腐相关和与味觉相连的如:豆腐菜肴烹饪大赛、豆腐美食文化周和豆制品名特优产品展销会,这类活动作为节日的主流应尽可能得到凸显。可以像成都的“万人品茶”,盱眙的“万人龙虾宴”活动,可以增设“万人豆腐宴”活动,倾力打造公众美食的狂欢盛宴。

      同时,节日的最大效能恰恰是拉动和次生作用。节庆活动就是以最生动和最廉价的广告让一座城市名扬四海,这是最经济和最划算的投入产出之比。当一种产品、一个节日与一座城市能够等量齐观地运筹和播扬,这本身就是市场运作的大手笔,显现着城市经营与商业营销和谐相融的高超智慧。林醒愚说,期待它的运筹半径突破淮南域内,以更强的求索精神和辐射力度,将地方物产放大为中国特产,将一地美味转变为国民美食。

      耐心与信心 豆腐节必将绽放璀璨

      林醒愚说,豆腐作为商品早已遍及天下,豆腐文化却未能与天下共知共享。这就需要对自己的节日有足够的耐性和信心,一边张扬,一边隐忍;一边营造,一边坚守。允许人们拉长历史的焦距,长期而热切地观赏曾经的华美和如今的复兴。2011年,豆腐节经历了18届成人之礼;2013年,节日将迎来20岁华诞喜庆。如今,淮南豆腐节不仅有拉动经济、造福一方的重任,还要从食品安全的高度,竖起百姓放心的绿色标杆,而且,节日还肩负着捍卫国粹,为中国豆腐名正言顺走向世界的神圣使命。相信一个声名鹊起、享誉华夏的美食佳节,将以民生为导向,以幸福为归宿,创造更多感悟传统、感染民众和感动市场的力量,为世人倾心激赏,为吾辈持久难忘!

      图:林醒愚在主旨发言中。

(记者 陆士宇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