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一六安籍富商爱心奉献捐700万为家乡建敬老院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一六安籍富商爱心奉献捐700万为家乡建敬老院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3/26 1:10:3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据《六安新闻网》消息:23日上午,六安市叶集试验区孙岗乡高庄村鞭炮齐鸣热闹非常,几栋崭新的楼房前,在乡亲们连声叫好中,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汉子接过一本大红荣誉证书。他叫张伟,他当天将捐资700万元建设的敬老院移交给当地政府。两年来,张伟在家乡修桥补路、扶危济困捐款不下千万元。
闯荡海南首桶金赚800万   
张伟今年45岁,老家在高庄村的一座山岗上,自幼兄妹多家庭贫困,为了生计,初中毕业就回家学了木工手艺。张伟回忆,小时候家里太穷,粮食不够吃,父母就挖野菜煮面疙瘩。尽管后来学了手艺,生活依然艰难,他17岁独自去山西务工。
“1989年,我南下海南闯荡!”张伟说,那时候海南刚刚开发建设,连旅社都很难找到,他带着几个老乡,揣着借来的2万元钱四处找活干,钱花完了还没找到工作,艰难到一天只吃一顿饭的程度,连回程的车票钱都没有了。就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一位香港投资商要在海南建一座大酒店,他顺利接到活,8个月工程结束他净赚800万。后来由于投资失误,这些钱赔得精光,不得已他又回到山西从头开始。
拎钱回村挨家挨户发钱
回山西之前,一件小事让张伟难忘,一位女工白天穿着工作服在工地干活,晚上却开着“奔驰”逛街,这让他坚信海南是个创造奇迹的地方,也让他变得更加务实,“从哪里跌倒我还要从哪里爬起来,1994年我又回到了海南。 ”
当年,张伟便在海南注册了一家建筑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已在山西、河南、重庆、澳门等地成立分公司,年产值近10亿元。两年前张伟回到叶集投资3个多亿,其中仅家具厂就解决当地500多人就业。
张伟回报家乡的方式也很特别,有一年张伟回到出生地叶集孙岗乡高庄村,手里拎着一大包现金,村民们说大约有六七万元,他挨家挨户走访,见人就发钱,见到困难户随手就给几千元。
高庄村村主任闻庆国说,该村自古缺水,去年张伟捐资20万,建设一所提灌站,该村千亩农田从此旱涝保收;捐资40多万修村里3.3公里水泥路和当家塘;后又捐资700万元征地15亩建设敬老院;棠店组刘先河考上清华大学,张伟当即给5000元,村民姚德宏脑出血他掏8000元,农妇裴西慧患食道癌,他给4000元……两年来,张伟为老家捐资总共不下千万元。
严苛自己吃住在工棚里
多年来,张伟的工程做到哪里,慈善就做到哪里,除了个人捐赠,他鼓励员工做慈善的方式也很特殊,规定员工每人每年至少对困难群体有一次捐赠,捐赠不得低于1000元,年底公司按其捐赠额双倍奖励,捐一千奖励两千,捐一万的就奖励两万,“实际上还是公司掏钱,目的就是鼓励员工献爱心。”
谈起多年坚持捐资的原因,张伟说,他自小就穷怕了,见不得穷人受苦,自己有钱了就从身边最需要帮助的人帮起;另外,父母在世的时候总是乐善好施,这对他影响很大,他也要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员工们说,张伟对自己很苛刻,在外干工程他从来不住宾馆,吃住总是在工棚。
    钱大葆 方荣刚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